难点: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少见,病变累及咽喉部是其特征,病情危重、死亡率高。
患者,男,25岁,于2007-08-15入院。
(一)主诉
腹泻、发热2个月。
(二)现病史
2个月前出现腹泻,3~4次/日,黄色稀水样便,伴黏液,无脓血,便前脐周发作性绞痛,便后缓解,伴畏寒、发热,体温最高达400C,自服“退烧药”体温可降至正常。1个月前出现脓血便,抗炎治疗症状无缓解,20天前外院肠镜见回肠末端、全结肠溃疡,左半结肠明显,伴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考虑肠克罗恩病,予以泼尼松龙及抗生素,症状明显缓解。但4天前又发热高达40℃,为进一步诊治入住消化科。病程中患者精神、食欲差,体重减轻10kg。
(三)既往史
2007年初在当地医院行肛周脓肿手术。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否认烟酒嗜好。
(四)查体
T:40℃,P:96次/分,R:20次/分,BP:110/60mmHg,神清,消瘦,体重51kg,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瘀斑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心率96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未闻病理杂音,腹平软,未触及包块,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区叩击痛阴性,莫氏征阴性,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五)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12.54×109/L,N 81.0%,Hb 118g/L,PLT 151×109/L,粪常规:白细胞5~6/HP,隐血(+)。生化全项:A 29.4g/L,血脂均下降,其他正常。ESR:28mm/h(0~15mm/h)。CRP:92.3mg/L(0~8mg/L)。HIV抗体阴性。自身抗体、抗线粒体抗体阴性。大便培养(2次)阴性。血培养:需氧菌、厌氧菌阴性。
1.入院诊断
克罗恩病?
2.入院后上级医生查房分析
①患者为25岁年轻男性。②主要临床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及发热,并有腹痛—腹泻—腹痛缓解的特点,发病2个月体重明显下降。症状经激素治疗有效,激素停用后症状复发。③有肛周脓肿病史。④外院结肠镜检查示结肠克罗恩病。根据以上特点要考虑肠克罗恩病。但仍存在疑点,首先从外院的肠镜病变描述来看,病变以左半结肠明显,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这些特征更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镜下表现,因此有必要复查肠镜以明确病变性质;其次根据WHO关于克罗恩病6项诊断标准,其中只有2条符合(肠管非连续性病变及肛门病变),因此目前只能是疑诊克罗恩病,确诊还需行胃镜、小肠镜、结肠镜检查;并要与恶性淋巴瘤和肠结核相鉴别,此两种病均有腹泻、发热的临床表现;建议完善相关检查。治疗上暂按克罗恩病进行,静脉使用氢化可的松300mg/d,同时辅以抗感染药物,静脉营养支持。患者有高热、脓血便,警惕肠穿孔或腹腔内脓肿的可能。
3.辅助检查结果
胸片未见异常。全腹CT平扫增强未见明显异常。腹部立位平片:中腹部见肠腔内液平面,部分升结肠及横结肠充气影,不完全性肠梗阻可能。B超:肝脏回声欠均匀,胆囊壁增厚、腹腔积液(最大前后径达8.13cm)。
4.入院治疗
入院时T 40℃,应用激素后,第3天体温降至正常。但入院第4天患者陈述:咽痛明显;耳鼻喉科检查发现咽后壁、梨状窝大片火山口样溃疡(图1),取局部组织行病理检查。胃镜检查见食道上段、下段多发黏膜糜烂、溃疡,溃疡边界清(图2),溃疡周有结节样条状隆起(图3),胃未见异常;超声胃镜:食管病变处管壁全层增厚,层次不清,部分区域可见黏膜缺损(图4)。
肠镜:回肠末端处黏膜充血,偶见小溃疡,回盲瓣变形,全结肠可见散在糜烂、溃疡及增生样改变,溃疡间黏膜水肿,肠皱襞消失(图5)。
入院第10天、在应用激素的情况下,又出现发热,T 38.5℃,伴有黏液、脓血便;Hb下降至81g/L。
5.为明确诊断,于入院第12天行院内讨论,内容如下
(1)甲医生

图1 喉镜见咽后壁溃疡

图2 食管溃疡

图3 胃镜示食管结节样条状隆起

图4 超声胃镜示食管壁全层增厚,层次不清
根据病史克罗恩病的诊断是有依据的:①患者为25岁青年男性;②发热、腹泻,激素治疗有效;③既往有肛周脓肿病史;④从口腔到肛门的节段性病变,病灶间黏膜正常;⑤超声胃镜示食管病变累及全层。但诊断克罗恩病还存在两个疑点,一是根据WHO的6项诊断标准,患者只满足2条,诊断依据不足,尤其缺乏确诊所必需的非干酪样肉芽肿病理改变,镜下未见典型的纵行裂隙样溃疡;第二个疑点是如果克罗恩病诊断成立,根据其活动指数为6~7分,属于中度活动,这种程度的克罗恩病,对激素治疗应该有效,而患者目前在激素未停用的情况下,症状出现反复并加重,与疾病特点不符合,因此请大家一起讨论。已取咽喉部溃疡的活检病理,等待病理结果。

图5 升结肠可见散在糜烂、溃疡及增生样改变

图6 NK/T淋巴瘤累及肠道(HE,200倍)

图7 NK/T淋巴瘤累及远端食管(HE,400倍)
(2)乙医生
该患者内镜诊断克罗恩病,但镜下表现并不典型,看食管溃疡的图片,溃疡大而深,周边黏膜呈堤状隆起,酷似恶性病变特点,这在克罗恩病是非常少见的;再看肠镜下的溃疡,类似“阿弗他”溃疡,而并非典型的纵行裂隙样溃疡,也没见铺路石改变,胃镜和肠镜的口头病理报告并未见肉芽肿形成,因此该患者在克罗恩病的诊断上存有疑问,加上患者不明原因的高热,应该高度怀疑淋巴瘤可能。
(3)丙医生(感染科)
从感染角度考虑该患者需除外感染性腹泻可能,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有几类,一是肠结核,但患者无肠外结核表现,无结核接触史,入院后血沉加快不明显,而且长时间激素使用后并无结核播散的任何表现,因此结核不支持。现患者B超发现腹水,可行腹水穿刺以明确性质。二是细菌性痢疾,该患者入院后2次大便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可以排除;其他少见的病原菌感染,如阿米巴痢疾,也无诊断依据;至于AIDS,该患者HIV抗体阴性,且临床表现也不支持,可排除。综上该患者并无明确肠道病原菌感染的依据。
(4)丁医生(病理科)
该患者肠镜活检标本提示有炎症性改变,未发现特异性病变;但食管黏膜切片中,可见部分区域淋巴细胞浸润,破坏血管壁现象,听取大家的讨论意见后,也提醒我们该考虑消化管淋巴瘤,我们会对食管和肠道的标本作免疫组化检查。
(5)戊医生
该患者诊断克罗恩病依据不足,高度怀疑淋巴瘤可能,因为咽后壁病变不能用克罗恩病解释,患者入院时没有咽部不适的主诉,当时未行口腔检查,但是病变进展极快,入院4天检查已有明显病灶。下一步工作:①腹水送检,明确腹水性质;②咽、食管、结肠活检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查。 淡黄色液体,腹水常规:WBC 0.10×109/L,N 60%,L 40%;腹水生化:A 5.4g/L,TP 9.4g/L,ADA 7.7U/L,LDH 37U/L;腹水常规:提示为漏出液。腹水培养:未见细菌生长。食管活检病理:其内见多量淋巴组织增生及坏死,灶性区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破坏血管壁现象,细胞多为中等大小、核圆形、卵圆形或扭曲杆状,其内混杂有反应性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等,结合临床及免疫组化考虑为恶性淋巴瘤,倾向NK/T细胞淋巴瘤,鼻型。免疫组化:CD3(+),CD45RO(+),CD20(-),CD79a(-),TIA-1(+),Gran B(+),CD56(-),LCA(+),Ki67约85%细胞(+),CK上皮细胞
6.科内讨论后给患者行腹水穿刺
(+),CD34血管(+),Des平滑肌(+),EBER(+)。肠镜病理提示黏膜组织慢性炎伴急性活动,炎性渗出和少量坏死,灶性区淋巴组织异型增生伴组织机械性损伤(图6~图8)。喉镜病理:喉部见大量炎性坏死和严重损伤,不能明确病变性质。病理科最后诊断:食管结外NK/T细胞淋巴瘤。肠道炎性渗出坏死伴有异型淋巴细胞,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不能完全除外。

图8 EBER阳性(400倍)
7.综合分析
最后诊断NK/T细胞淋巴瘤,鼻型。并告之家属:NK/T细胞淋巴瘤的进展迅速,治疗效果极差,预后不良。患者家属放弃治疗要求出院。此时患者持续高热、黏液脓血便、呈现衰竭状态,复查血白蛋白较前明显下降(A 25g/L)。
8.电话随访
患者在出院数日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