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胃间质瘤
病例 胃间质瘤
案例诊断
胃间质瘤
导读

难点:胃间质瘤的定义,镜下诊断和切除术,术后的病理确诊和病灶危险度的分级。

病历摘要

患者,男,40岁,于2010-02-01入院。

(一)主诉

反复上腹隐痛1年,加重2周。

(二)现病史

患者1年前出现上腹部隐痛,间断发作,与进食、体位无关,近半月隐痛较前加重,外院胃镜:胃底间质瘤可能。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消化科。患者自起病以来食欲差,大便正常,体重未见明显变化。

(三)既往史

3年前外院诊断慢性结肠炎,一直服用中药汤剂治疗。否认肝炎、结核病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四)查体

T:36.8℃,P:61次/分,R:18次/分,BP:136/74mmHg。神清,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正常。腹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五)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5.6×109/L,N 75.6%,RBC 4.36×1012/L,Hb 131g/L。尿常规、粪常规:未见异常。生化全项、凝血四项、肝炎全项:正常,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99:未见异常。

心电图:未见异常。胸片:右肺纹理增多。

结肠镜:未见异常。

入院后诊治过程

1.入院诊断

胃黏膜下肿瘤,性质待定。

2.入院后上级医生查房分析

①中年男性,反复上腹隐痛1年,加重2周,查体无阳性体征;②胃镜提示胃底间质瘤?胃黏膜下肿瘤诊断明确,进一步行超声胃镜,明确病灶源于胃壁层次;排除内镜下治疗的禁忌证。

3.胃镜、超声胃镜所见

胃底见一2.5cm×2.5cm的近球形黏膜下肿块,明显向腔内隆起,表面光滑、无溃疡,有黏膜桥形成(图1)。肿瘤源于固有肌层的低回声包块,内部回声均匀(图2)。

4.患者于入院后第3天行内镜检查及镜下瘤摘除术

由于肿瘤呈球形明显隆起,决定行肿瘤直接圈套切除术;将圈套器置于病变基底部后,收紧圈套钢丝,通以高频电流,强度为60W(图3),切下病灶(图4),后见一小穿孔,以10枚钛夹排列封闭穿孔胃壁。

5.术后标本病理

梭形细胞肿瘤,送检组织大小约3.5cm×3cm×2cm,切缘光整(图5);免疫组化:CD117(+++)(图6),CD34(+++),SMA(-),S100(散在+),Ki67(阳性约10%);核分裂象约5-9/50HPF,结合免疫组化考虑为胃间质瘤,中度恶性潜能肿瘤。

术后第1天立位平片示膈下大量游离气体。予禁食、胃肠减压、止血、抑酸、预防感染及补液和营养支持治疗。经保守治疗后腹痛、腹胀、发热等症状消失,术后第4日进食流食无不适,患者出院。

出院后患者一般情况好,1个月后复查胃镜创面明显缩小,4枚钛夹残留。

图1 胃底黏膜下隆起性病变

图2 EUS见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低回声包块,内部回声均匀

图3 圈套器将病变基底部套住、高频电切

图4 完整切下的组织标本

图5 肿瘤细胞呈束状排列,细胞呈梭形,局部区域细胞内可见核周空泡(HE 400倍)

图6 肿瘤细胞示CD117弥漫强阳性(200倍)

最后诊断及诊治总结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点评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胃窦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下一篇:病例 胃神经鞘瘤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