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腹腔镜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病例 腹腔镜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作者
杨福全
案例诊断
贲门失弛缓症
病历摘要

【疾病概述】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LES)无法松弛,缺乏相应的蠕动而导致的一种食管压力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LES高压,食管缺乏蠕动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障碍,使食物不能顺利通过而滞留在食管内,逐渐引起食管扩张。临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致吸入性肺炎等。

Achalasia,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表示缺乏松弛;1927年Hurst首次用它来定义疾病,表示LES不完全松弛导致的原发性的病理状态。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少见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在我国的发病情况由于缺少相应的流行病学资料而不十分明确,但国外报道指出该病的发病率约为1/10万,并且多见于中青年。

贲门失弛缓症的病理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因此,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而不是疾病的治愈。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及综合方法。该疾病的手术操作主要是基于打断LES,这个理论最早是由外科医生Heller在1913年提出的。如今,Heller法食道下段肌层切开术已经有了很多新的补充,包括加用胃底折叠术防止术后反流,以及微创手术途径以减少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其中,腹腔镜Heller手术(LHM)+胃底折叠术的手术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病例介绍】

病史

女性患者,47岁。以“吞咽困难2年,加重半年”为主诉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困难,进硬食困难,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食物,同时伴有胃灼热。于某医院诊断为“胃炎”,未予特殊诊治,半年前吞咽困难加重,进软食困难,给予口服多潘立酮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现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患者病来无发热,无腹痛、腹胀,大、小便正常,体重2年来减轻30kg。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

T 36.5℃,P 90次/分,BP 107/71mmHg,R 18次/分。神清语明,步入病房,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主体位。皮肤、巩膜无黄染,双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凹陷,腹软,无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阴性,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约4次/分。

辅助检查

胃镜提示食管黏膜中下段扩张,见食物残渣潴留,贲门闭合紧,黏膜正常,贲门通过略有阻力,镜身勉强通过,胃腔内返折可见缠镜现象,胃体黏膜皱襞光滑,胃体蠕动良好。

入院诊断

贲门失弛缓症

治疗措施

1.完善辅助检查,行钡餐透视:吞钡后食管通过缓慢,管腔扩张,直径约5cm,贲门部狭窄,呈鸟喙样,舒张时直径约3~4mm,尚可见钡剂进入胃腔,胃黏膜未见特殊(图1);钡剂通过贲门时间显著延长。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考虑到患者年龄较轻,药物及内镜治疗需反复多次治疗并且远期效果不佳,决定对其实施手术治疗。于全科行术前讨论后确定手术方案:全麻下行腹腔镜改良Heller手术加Toupet胃底折叠术。

2.手术方法: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术前留置胃肠减压及尿管。采用仰卧位,双下肢外展,头高足低30°。术者立于病人两腿之间,两名助手分别位于病人两侧。10mm观察孔位于脐窝上缘,置入30°腹腔镜;10mm主操作孔位于肋缘下左锁中线处,2个5mm辅操作孔在脐上5cm腹中线两侧;另一5mm穿刺孔位于剑突下,用于置入3叶拉钩,术中牵拉肝脏。气腹压力维持在13mmHg。超声刀切开肝胃韧带近食管裂孔的部分,推开附近疏松组织显露右侧膈肌脚,进一步向食管后方分离出一个间隙(图2)。横断膈食管韧带,在食管的左侧分离出左侧膈肌脚(图3),并向食管右侧分离食管后方直至与左侧贯通。游离胃底,左侧与腹后壁间为疏松组织,钝性分离容易;右侧需切断2~3支胃短血管才能将胃底完全游离。游离过程中勿损伤肝、脾、腹主动脉,注意辨认、保护迷走神经。再用超声刀在胃与食管结合处略上方食管前壁肌层作一小切口,注意勿伤及食管黏膜,用无损伤钳抓住切口的两侧缘,以分离钳伸入切口内,轻柔钝性分离肌层达黏膜下层,直至食管黏膜膨出(图4)。再以超声刀纵行切开已分离的肌层,剥离范围贲门上达6cm,贲门下2cm,食管两侧达其周径的1/2(图5)。术中胃镜检查,贲门通畅,胃镜通过无阻力,充气后未发现食管黏膜破损。将胃底从食管后方拉向右侧,分别与食管两侧肌层缝合固定3~4针(图6,图7),从左、后、右方270°包绕末段食管约4cm(图8),以防止反流和两侧肌层的愈合。无需放置腹腔引流管。

图1 钡餐透视示食道管腔扩张,贲门部狭窄,呈鸟喙样

3.术后予以抗感染、抑酸、增强胃动力对症治疗。术后第一日拔除胃肠减压管,离床活动,进全流食,偶有反酸,无明显吞咽困难症状。

图2 分离右侧膈肌脚

图3 分离左侧膈肌脚

图4 切开肌层,黏膜膨出

图5 食道下段剥离范围

图6 缝合胃底与食道左侧肌层

图7 缝合胃底与食道右侧肌层

图8 胃底从左、后、右方270°包绕末段食管

4.术后第二日,患者出现一过性的胃区痉挛性疼痛予以654-2缓解。第三日无发热及感染症状,停用抗感染治疗,继续抑酸治疗。

5.术后一周复查胸片无胸腔积液及坠积性肺炎,彩超无腹腔积液。行上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提示食管轮廓光滑,黏膜线完整,食管较术前增宽,食管下段可见略狭窄,局部食管蠕动差,造影剂通过尚可,胃内潴留(图9)。胃内潴留考虑与长期进食较差后胃肠蠕动功能减退有关,改为半流食,增强胃动力药物治疗。

图9 术后胃肠透视检查见食道通畅,无明显狭窄

6.术后第八日,患者行半流食后无不适,予以出院。继续口服增强胃动力药物、抑酸药物治疗,饮食逐渐过渡至普食。

7.随访一年,患者未有再次吞咽困难表现,进食后无反流症状。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出血的处理 下一篇:病例 腹腔结核的治疗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