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出血的处理
病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出血的处理
作者
谭晓冬
案例诊断
十二指肠癌
病历摘要

【疾病概述】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胰腺及壶腹周围肿瘤治疗的主要措施,是腹部外科最为复杂的手术之一,随着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治疗方案的不断进步,其并发症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但术中及术后出血仍是PD的危险并发症之一。

自1898年,Halsted进行初具雏形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935年被Whipple完善为二期切除,1945年被Whipple标准化并推广,成为我们现在所了解的PD手术,并逐渐成为壶腹周围肿瘤治疗的标准术式。目前PD术后出血仍然是外科的重点和难点。其中胰肠吻合口漏后果严重,在胰腺外科手术中导致胰肠吻合口漏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①胰腺的条件,无胰管梗阻者胰腺质地太软;胰腺断端周径明显大于空肠周径。②肠管的条件,如肠管周径明显小于胰腺断端周径(>10mm),肠管断端血供不良,肠管系膜张力大。③吻合处肠腔内压大。④吻合技术,包括:吻合方式,操作技巧,使用缝线,打结技巧等。胰腺外科专业医生都有他们各自熟悉的方法和技巧,熟能生巧才能预防吻合口漏。

【病例介绍】

病史

女性患者,49岁。以“上腹不适伴胸骨后烧灼感1个月,发现十二指肠肿物9天”为主诉入院。该患者1个月前开始出现上腹不适伴胸骨后烧灼感,反酸,时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曾口服“奥美拉唑”治疗,以上症状无明显缓解,9天前于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壶腹周围见一处条状黏膜隆起,壶腹周围癌?取病理,于当地医院病理诊断为:溃疡性炎症,部分腺体中度非典型增生,后于我院病理会诊诊断为:(十二指肠)腺体重度异型增生,恶变。为求诊治来我院,门诊以“十二指肠癌”为诊断收入院。病来精神状态欠佳,无发热,无头痛、头晕,无胸闷、气短,饮食、睡眠欠佳,二便无明显异常。近十天以来自觉消瘦。

体格检查

T 36.9℃,P 80次/分,BP 110/75mmHg,R 18次/分,神清语明,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步入病房,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头颅大小正常无畸形,眼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下腹正中可见一长约15cm手术切口瘢痕(既往剖宫产史),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扪及肿大,无移动性浊音,双肾区无叩痛,肠鸣音存在,脊柱呈生理弯曲,四肢关节活动自如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

胃镜: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壶腹周围见一处条状黏膜隆起,约4cm,表面充血,糜烂,溃疡,边界模糊,取病理,降段前壁见一囊性约6cm隆起样病变,表面光滑;病理(我院):十二指肠腺体重度异型增生,恶变;三维超声内镜诊断(我院):十二指肠乳头低回声肿块;十二指肠降段黏膜下层肿块,考虑囊肿。

入院诊断

十二指肠癌

治疗措施

1.该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回报:十二指肠降段内侧壁偏心增厚,肝胆脾胰MR扫描及增强未见确切占位。余理化检查无明显异常。积极术前准备,术前留置空肠营养管,术前晚洗肠1次,限期手术。

2.患者于入院后第7天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简要过程如下:术中取右上腹经腹直肌切口,探查肝脏正常,无转移结节,腹壁及盆腔未见癌转移,靠近Treitz韧带近端空肠见一约0.3cm的质硬结节,十二指肠降段壶腹周围可扪及一约2.0cm×2.0cm大小的质硬肿物,未侵出浆膜层,术中诊断为十二指肠占位,决定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逆行切除胆囊,横断胆总管、向下游离胆总管,在肝下切开肝十二指肠韧带浆膜,施肝门骨骼化处理,暴露肝动脉、门静脉、胃右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切断胃右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切开Kocher筋膜,游离十二指肠降段,显露胰头后方,可见肿物和下腔静脉无粘连,显露肠系膜上静脉(SMV),切断胃网膜右静脉,此时用十二指肠钳可通过胰颈与门静脉的间隙,胰颈约4cm。游离远侧部胃大、小弯,切开胰胃皱襞,距幽门约10cm断胃,待吻合。于胰腺下缘显露肠系膜上静脉,切断胰腺颈部,寻至胰管,直径约0.1cm。将1枚长40cm之硅胶管置入胰管内,缝合固定至胰管。游离Treitz韧带及上段空肠15cm,于此处切断肠管,远端闭合,将其从系膜裂孔处提至胰头处。游离切断胰腺钩突,并将肠系膜上动脉显露。切除钩突与肠系膜上动脉右侧组织。切断十二指肠与后腹膜之间组织,彻底切除肿物,移出切除标本。将固定在胰管处的硅胶管插入空肠远端,将胰腺断端与空肠完成胰肠间吻合。距胰肠吻合口约12cm行胆管端侧吻合,将“T”管置入总胆道远端置入空肠并从肠壁戳孔引出,查无胆汁渗漏,完成胆肠间吻合。采用输出袢对小弯结肠前方法完成胃肠吻合,将胰管拉过吻合口至空肠输出袢。将胃管过吻合口至空肠输出袢。将两枚引流管分别置入胰肠吻合口前方及后方并从腹壁引出固定,将T管从右腹壁引出固定。

3.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查体:T 36.2℃,P 96次/分,BP 115/75mmHg,R 20次/分,SpO96%,神清,腹部切口疼痛可耐受,常规给予抗感染补液、止痛止血、抗凝、抑酸、化痰、改善微循环、抑制胰酶分泌等对症治疗,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引流液的量及性状,注意第1、3、5、7天测引流管淀粉酶,注意水电解质、离子情况。

4.术后第1天,生命体征平稳,胰前引流引出血性液约50ml,胰后引流引出血性液约200ml,胃管引出咖啡色液约60ml,化验结果回报:血常规:白细胞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9%;肝功能:白蛋白31.1g/L,钠离子133.4mmol/L,血糖(空腹)15.24mmol/L,钙离子1.99mmol/L。胰后引流管引流液淀粉酶1144U/L。注意补钠、钙及白蛋白,控制空腹血糖水平,胰前、胰后引流管引出液体为血性,考虑为术后渗血,继续密切观察。

术后第3天,患者已排气,生命体征平稳,无发热,胰前引流引出淡血性液约50ml,胰后引流引出淡血性液约50ml,T管引出黄褐色液350ml,胃管引出胃液350ml,化验结果回报:血常规:白细胞11.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1.4%;肝功能:白蛋白33g/L;血清离子:钠离子130.9mmol/L;血糖(空腹)10.4mmol/L。胰前、胰后及T管引流液淀粉酶测定分别为29U/L、225U/L及78U/L。患者胰前、后引流管引流液的颜色变淡,为淡血性,胃管引流液颜色亦明显变淡。

术后第4天,患者无发热,生命体征平稳,胰前引流管引出血性液约200ml,胰后引流管引出血性液约50ml,胃管引出咖啡色胃液约100ml,T管引出黄色胆汁约400ml,腹腔彩超示:肝左下方可见范围约8.6cm×4.1cm液性区,下腹腔可见积液,较深处约2.2cm。

术后第5天,化验结果回报:血常规:白细胞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3.4%;肝功能:白蛋白36.4g/L;血清离子:钠离子130.5mmol/L;血糖(空腹)11.81mmol/L。胰前引流管引出淡血性液约15ml,胰后引流管引出淡血性液约35ml,T管引出黄褐色液250ml,胃管引出胃液120ml。引流液淀粉酶测定分别为胰后97U/L、胰前82U/L、T管177U/L。

患者于术后第6天拔除胃肠减压,多次测定淀粉酶无升高,且胰前、后引流管的量逐渐减少,故于术后第11天拔除胰前引流管,观察一天后,于术后第13天拔除胰后引流管,拟次日出院。

5.术后第13天下午,患者自觉恶心,乏力后呕吐咖啡样胃液约80ml,排黑色血便约350ml。查体:无发热,P 125次/分,R 20次/分,BP 100/75mmHg,考虑为消化道出血,给予Ⅰ级护理,胃肠减压,禁食水,心电监护,急检血、便常规,结果回报:血常规:血红蛋白95g/L,血细胞比容25.44%,血样便、便潜血(+++),和之前最近一次血常规比较(术后第11天,血红蛋白117g/L,血细胞比容34%),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均明显下降,给予输红细胞悬液(CRCS)4U,羟乙基淀粉130/0. 4氯化钠注射液500ml扩容,维生素K1、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止血治疗,云南白药4g经胃管注入,泮托拉唑钠抑酸,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当日晚22:00再次急检血常规,结果回报:血红蛋白86g/L,血细胞比容23.44%。

次日凌晨4:00急检血常规,回报:血红蛋白101g/L,血细胞比容28.51%,不排除血液浓缩及有继续活动性出血的可能,继续密切观察。

6.术后第14天,晨急检凝血五项回报无异常;血常规:血红蛋白89g/L,血细胞比容23.71%;T管引流液淀粉酶8397U/L。患者精神萎靡,查体:T 38.8℃,P 130次/分,R 20次/分,BP 120/75mmHg,自昨日至今排三次紫黑色血样便,量约600ml,于急诊行胃镜、腹部彩超及腹部增强CT检查,回报如下:

胃镜示:胃内黏液湖呈紫黑色;胃底黏膜显示不良,残胃体黏膜充血,蠕动良好;吻合口周围黏膜充血、水肿,于12点出可见一处溃疡,大小约2.0cm× 1.5cm,表面覆白苔及陈旧血痂。

腹部彩超示:肝门前方可见积液,范围约2.9cm×2.2cm×1.5cm;肝右叶脏面下方可见积液,范围约4.5cm×0.9cm×1.0cm;右结肠旁沟可见积液,范围约6.0cm×1.2cm×1.5cm;盆腔未见明显积液。

腹部增强CT示(图1):肝右叶动脉期灌注减低,肝脏门脉周围间隙增宽;少量腹水、结肠积气扩张;肠系膜淋巴结增大;脾脏局灶性缺血;双侧胸腔积液,左肺上叶下舌段,双肺下叶炎症,心包少量积液。

图1 腹部增强CT图像

给予安痛定、物理降温对症治疗,继续抑酸治疗,改用奥美拉唑,奥硝唑、硫酸奈替米星抗感染,给予输新鲜冷冻血浆400ml。

当日14:00急检血常规,回报:血红蛋白94g/L,血细胞比容27.7%。再给予输CRCS 2U。

当日20:30急检血常规,回报:血红蛋白92g/L,血细胞比容25.95%。再次输CRCS 1.85U,输新鲜冷冻血浆400ml。

7.术后第15天,晨查:T 37.8℃,P 90次/分,R 20次/分,BP 130/80mmHg,SpO98%,神情,精神萎靡,诉腹胀,胃管引出咖啡样物约100ml,T管引出黄色液约100ml,腹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3次/分,急检血常规回报:血红蛋白93g/L,血细胞比容27%。

当日15:00胃肠减压管引出新鲜血约350ml,T管引出血性液约100ml,诉腹胀,查体:T 37.8℃,P 135次/分,BP 110/75mmHg,R 20次/分,给予云南白药+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经胃管注入,急检血常规回报:血红蛋白89g/L,血细胞比容26%,给予输CRCS 2U、新鲜冷冻血浆400ml,输血后查血血红蛋白80g/L,血细胞比容23.5%,考虑有活动性出血,吻合口出血待除外,行胃镜检查见:吻合口12点处可见溃疡面,未见活动性出血,胃肠吻合口及输入、输出段可见凝血块,胃肠吻合口给予:福爱乐(FAL)医用胶局部喷涂,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变化。

次日凌晨复查血常规回报:血红蛋白78g/L,血细胞比容22. 55%,继续给予输血等对症治疗。

8.术后第16天,状况无明显好转,输血后血红蛋白升高不明显,晨急检血常规回报:血红蛋白91g/L,血细胞比容26.55%,当日下午胃管再次引出新鲜血液约350ml,诉腹胀,伴腹痛,查体:P 130~140次/分,BP 105/65mmHg,结膜苍白,腹部叩诊鼓音。

考虑有活动性出血,经积极输血、止血、补液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无好转,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患者病情危重,处于失血性休克代偿期,具备手术指征,遂决定于急诊下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腹腔粘连较重,肠管胀气,肠管内容凝血块,分离粘连见胰肠吻合口处有凝血块约500g,清除胰肠吻合口凝血块,见脾动脉有一约0.5cm大小破裂口,活动出血。用5-0普理灵( PROLENE)线缝合脾动脉破裂口后见脾动脉管腔狭窄,决定行脾动脉结扎,结扎切断之脾动脉断端用5-0 PROLENE线缝合结扎,清理胰腺断端见胰腺断端血运良好,胃壁血运良好。主胰管内置入胰管支架管并与胰腺组织缝合结扎固定,支架管远端自空肠断端置入空肠,空肠断端结节内翻缝合闭锁,距胆肠吻合口约10cm处空肠另开口,肠腔内凝血块,置入蕈状管一枚,烟包缝合固定,远端自腹壁引出,探查腹腔内无其他异常情况,分别于胰腺断缘后方放置硅胶引流、前方放置乳胶引流管一枚,于胰腺断缘附近放置导尿管一枚,以上引流均从腹壁引出固定。缝合腹膜,腹壁减张缝合四针,逐层关腹,术毕。患者病情较重,术后入ICU病房。

9.入ICU后,给予补充血容量、呼吸机支持通气、镇静镇痛、抗感染、补充白蛋白等对症治疗,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及性状。二次手术术后第6天,现面罩吸氧中,神志清楚,呼唤可睁眼,双瞳孔对光反射良好,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稍胀,引流管通畅,引流管周围渗出较多,呈淡黄色,双下肢水肿不明显。T 36.4℃,P 91次/分,BP 125/75mmHg,R 18次/分,SpO2 99%,转回普外科继续治疗。

10.患者回普外科后,给予抗感染、补液、肠内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二次术后第10天皮下引流有“营养液”样物引出,考虑为肠瘘。继续以上治疗及换药处理,后发现各引流管有胆汁样物引出,患者精神状态良好,无发热,无头痛、头晕,无胸闷、气短,无腹痛、腹胀,饮食、睡眠尚可,二便无明显异常。术后石蜡病理回报:(十二指肠)腺癌(高-中分化)浸润胰腺边缘,慢性胆囊炎。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 下一篇:病例 腹腔镜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