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肿瘤,临床上少见,随着近年来辅助检查手段的提高,副神经节瘤的确诊率有所提高。副神经节瘤可发生在除皮肤以外的全身任何部位,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副神经节瘤被称为嗜铬细胞瘤,其他部位的副神经节瘤按照解剖部位及功能命名。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在临床上更加少见,占腹膜后肿瘤的1%~3%,起源于腹膜后交感性副神经节组织。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一般位于腹主动脉、髂总动脉、肠系膜动脉起始处或脊柱两侧,增长速度较慢。欧美地区文献资料统计副神经节瘤的发病率为1/100000~2/100000,多为良性肿瘤,约10%的肿瘤为恶性。副神经瘤中约10%发生于后腹膜,恶性率可高达50%。副神经节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的人群,儿童相对于成人更多见,约3∶1,无明显性别差异。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多数术前不易确诊,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大多以腹部发现肿块及邻近脏器出现压迫症状为主诉就诊。本例为腹膜后肝段下腔静脉后方的巨大副神经节瘤,行手术予以完整切除。
【病例介绍】
病史
男性患者,60岁。以“腹痛伴腹腔肿物2个月”为主诉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地出现腹痛,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无腰、背部放散痛,无寒战、发热,无皮肤、巩膜黄染,无恶心、呕吐、呕血、黑便等;在多家医院就诊,怀疑腹膜后肿物,予以对症治疗,上述症状无缓解,就诊于我院。病来精神体力欠佳,体重下降约9kg。既往否认外伤、手术史,否认输血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遗传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体格检查
T36.6℃,P 78次/分,BP 119/69mmHg,R 20次/分。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平坦,无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浅表静脉曲张,无隆起性包块,腹式呼吸存在;全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未触及包块,Murphy征(-),肝区叩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约4次/分。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清离子及凝血五项正常;空腹血糖7.26mmol/L;糖化血红蛋白7.2;甲胎蛋白(AFP)2.16ng/ml(正常值0~9ng/ml),癌胚抗原(CEA)1.58ng/ml(正常值0~5ng/ml),糖抗原19-9(CA19-9)4.05U/ml(正常值0~37U/ml);ACTH(0:00)15.98pg/ml,ACTH(8:00)20.25pg/ml,ACTH(16:00)14.40pg/ml;肾素活性1.30ng/ml(正常值0.05~2.86ng/ml,卧位),血管紧张素Ⅱ31.50pg/ml(正常值16.2~64.2pg/ml,卧位),醛固酮91.00pg/ml(正常值59~174pg/ml,卧位);血浆皮质醇(0:00)7.95μg/dl,血浆皮质醇(8:00)14.53μg/dl,血浆皮质醇(16:00)6.44μg/dl;24h尿香草苦杏仁酸(VMA)31.41mg/24h(正常值1.4~6.5mg/24h)。
2.影像学检查
胸片未见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律,82次/分,T波低平。心脏彩超: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肺功能:肺通气功能正常,小气道功能正常。
肝胆脾超声提示:上腹部下腔静脉左后方,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之间见7.4cm×4.5cm实性肿物,边界清,内呈不均匀中低混合回声,下腔静脉受压,向前方移位。
腹部MRI和CT提示:右侧腹膜后,相当于右肾上腺内上方,团状软组织影,CT呈不均匀稍低密度,MRI呈混杂异常信号。肿物与下腔静脉及右肾上腺紧邻。诊断:考虑腹膜后肿瘤。
肝脏增强CT提示:右侧腹膜后见一混杂密度肿块影,大小约6.5cm×4.8cm,增强扫描后病变不均匀强化,其内见多发坏死囊腔,分隔状强化,病变边缘模糊,周围见渗出影,并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影(图1)。右肾上腺、肝尾状叶实质及下腔静脉明显受压,右侧膈肌角受侵,与肿物粘连。血管三维重建提示:肝段下腔静脉大部分呈受压改变,左侧管壁与肿物粘连,分界不清,血管腔内未见充盈缺损影(图2)。肝脏形态、大小正常,表面光滑,肝实质内多发小囊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未见强化。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饱满,壁不厚,胰腺形态、密度未见异常。脾不大。双肾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诊断:右侧腹膜后占位,肝尾状叶、下腔静脉、右肾上腺与病变粘连,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肝脏多发小囊肿。

图1 肝脏增强CT图像

图2 血管三维重建提示肝段下腔静脉受压改变,血管腔内未见充盈缺损影
入院诊断
腹膜后肿物,不除外异位嗜铬细胞瘤
1.术前准备
每日监测血压,术前3天开始扩容治疗,输注万汶500ml/d。
2.术中情况
取右侧肋缘下斜形切口,入腹探查见肝十二指肠韧带及十二指肠后方可及一隆起性肿物,质硬,边界欠清。肿物向肝段下腔静脉后方延伸走行,上缘近第二肝门水平,下缘抵至胰腺上缘水平。行胆囊切除、肝左外叶及肝尾状叶切除、腹膜后肿物切除术。术中血压波动在80~160/50~100mmHg。术中失血量1500ml,输红细胞悬液5U,血浆800ml。
3.术后病理
腹膜后肿物8cm×6cm×4cm,包膜完整,切面结节状,部分灰红色,质软,部分黄白色,质中,局灶坏死。免疫组化:CgA(+),Syn(+),CD34(血管+),S-100(+),SMA(-),CK(-)。病理诊断: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侵及肝尾状叶。慢性胆囊炎。
4.术后恢复情况
患者术后转入ICU病房治疗,术后第3日查胸部CT和胸片提示右侧液气胸,左侧胸腔积液,双肺组织膨胀不良伴炎症。纵隔气肿,行右侧胸腔闭式引流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21天痊愈出院。
5.术后随访情况
术后12个月随访,病人无明显不适,超声和CT检查未见复发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