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是由于胰腺酶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急性化学性炎症,以胰腺弥漫性出血和组织坏死为特征,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腹症。SAP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是外科最为凶险的疾病之一。因此,必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诊断标准:急性胰腺炎伴有脏器功能障碍,或出现坏死、脓肿或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者,或两者兼有。常见腹部体征有上腹部明显的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可以有腹部包块,偶见腹肋部皮下瘀斑征(Grey-Turner征)和脐周皮下瘀斑征(Cullen征)。可以并发一个或多个器官功能障碍,也可伴有严重的代谢功能紊乱,包括低钙血症。SAP的Ranson标准符合3项或3项以上,APACHEⅡ评分在8分或8分以上。BalthazarCT分级在Ⅱ级或Ⅱ级以上。发病后72小时内,虽经充分的液体复苏,仍然迅速出现进行性器官功能障碍的急性胰腺炎病例,被称为暴发性急性胰腺炎。
SAP的并发症有:胰瘘、出血、胰性脑病、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腹腔感染、急性肾功能障碍、休克和胰腺假性囊肿等。
全病程大体可以分为三期,但不是所有患者都有三期病程:
1.急性反应期:约发病后2周左右,以过度炎症反应引起机体的多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可有休克、呼吸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和脑病等并发症;
2.全身感染期:约发病后2周至2个月左右,以全身细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后期)或双重感染为表现;
3.残余感染期:约发病后2至3个月以后,属于手术后病人后期特殊表现,部分患者的感染没有得到完全的控制或在全身营养不良等情况,存在后腹膜或腹腔内残腔,常常引流不畅,窦道经久不愈,有的伴有消化道瘘等。
近年来随着对SAP发病机制、病理演变过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CT等影像学技术的普及、重症监护的广泛开展以及治疗新药的不断问世,提出了针对不同病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按不同病因和不同病期进行处理的临床综合治疗方案,诊断与治疗同步进行,使SAP的治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多为首选治疗方案,包括:①禁食,持续胃肠减压;②抑制胰液分泌及抗胰酶的药物应用;③给予镇静、解痉等止痛处理;④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预防及抗休克治疗;⑤预防感染,宜早应用,选用能通过血胰屏障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药物,预防真菌感染,可采用氟康唑;⑥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预防真菌感染;⑦中药治疗。手术治疗最常用的是坏死组织清除加引流术。可同时行胃造瘘、空肠造瘘(肠内营养通道)及胆道引流术。若继发肠瘘,可将瘘口外置或行近端造瘘术。形成假性囊肿者,可酌情行内、外引流术,或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
【病例介绍】
病史
女性患者,61岁。以反复发作右上腹痛4个月、加重5小时为主诉2011年1月24日入院。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伴恶心无呕吐,就诊于辽宁省中医院,检查提示:胆囊结石,胆囊炎,给予抗感染、补液对症治疗后疼痛缓解。近4个月来疼痛反复发作,均于辽宁省中医院及我院保守治疗后疼痛缓解。5小时前,突发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伴恶心,无呕吐。自服消炎利胆片等药物后无缓解,急诊入我院,行各项检查提示:胆源性胰腺炎,结石性胆囊炎。住院进一步治疗。
体格检查
T 37.3℃,P 140次/min,BP 150/110mmHg,R 22次/min。神志清楚,痛苦面容。查体合作,营养肥胖。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异常。肺部听诊无干、湿啰音,心前区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脐周及下腹壁可见皮下瘀斑(Cullen征)(图1)。上腹剑突下及右上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肝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肾区叩击痛(-)。肠鸣音正常,4次/min。上肢活动良好,下肢活动欠佳,双下肢指压痕(-)。

图1 脐周及下腹壁可见皮下淤斑
辅助检查
超声提示:①胆囊结石;②胰腺回声不均,注意炎症。血常规:白细胞23.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5%,血红蛋白152g/L,血细胞比容44%,血小板260×109/L。肝功能:白蛋白76.4g/L,谷丙转氨酶44.6U/L,谷草转氨酶25U/L,总胆红素13.3μmol/L,钾离子3.36mmol/L,钠离子121mmol/L。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血糖8.9mmol/L。血淀粉酶2603.4U/L。
入院诊断
1.重症胰腺炎
2.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3.2型糖尿病
4.冠心病
1.收入病房后立即监测生命体征,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抑酶对症治疗。
2.患者入院后第三日复查肾功能及血清离子:肌酐、尿素氮均明显升高,血清钾6.02mmol/L,病情比较严重,请相关科室会诊,协助进一步治疗。肾内科会诊后补充诊断为:肾功能不全、高钾血症。建议血液透析。因家属不同意透析治疗。给予碳酸氢钠100ml,呋塞米等降血钾。内分泌科会诊后建议给予胰岛素泵降血糖,每2~3小时监测血糖。
3.禁食水,积极抑酶、补液、抗感染对症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虽然血钾经过利尿等对症治疗后正常,但肾功能不全逐渐加重,考虑为胰源性肾毒素引起肾损害。
4.肾内会诊后建议行肾替代治疗。行血液滤过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
5.患者感染加重,全腹部CT示(图2~图4):胰周渗出及腹盆腔积液较前增多,部分包裹。左肺下叶炎症范围略增大。腹壁皮下渗出增多。建议请介入科会诊穿刺。局麻下行经皮腹腔积液穿刺引流术。留置引流管,共引出1950ml深黄色液体。腹胀较前减轻,给予经三腔喂养管滴入肠内营养液。

图2 上腹CT示胰周大量渗出(一)

图3 上腹CT示胰周大量渗出(二)

图4 盆腔CT示大量积液
6.患者持续发热,白细胞持续升高,盆腔引流管引出黄色浑浊液体,考虑腹腔感染伴脓肿形成。患者呼吸功能差,血氧饱和度低。患者胰周脓肿形成可能性大,应积极手术解决,遂予患者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胰周脓肿外引流术,并于胰腺周围摆放四枚腹腔引流管(图5)。

图5 腹腔镜下胰周脓肿外引流术后复查,胰腺周围渗出减少
7.术后患者呼吸功能差,无法维持正常血氧饱和度,遂转入ICU病房进一步治疗。给予抗感染,呼吸机辅助通气,补液及改善离子紊乱等相应治疗。
8.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回普通外科病房,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9.患者体温较前减低,白细胞稍高于正常,网膜囊引流管引出暗红色浑浊液体,多次细菌培养未见细菌生长,继续应用广谱抗生素。
10.患者体温再次升高,考虑为腹腔感染加重或真菌感染,加用氟康唑抗真菌,继续应用抗生素。行尿、粪便真菌培养。
11.粪便真菌培养见白色念珠菌生长。腹腔引流液细菌培养见鲍曼不动杆菌生长,对米诺环素敏感。尿细菌培养见屎肠球菌生长,对氯霉素类药物敏感。患者至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对药物敏感性差,现针对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用药。应用米诺环素口服。因氯霉素类药物副作用大,肾功能损害等,暂不应用此类抗生素。
12.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病情较稳定,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血糖及血清离子,未见明显异常。
13.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寒战、呼吸困难,考虑患者高热是由于肺内炎症引起的高热,给予抗感染治疗。
14.住院118天患者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