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阻塞和细菌侵袭而引起的胆囊炎症。约95%以上的病人有胆囊结石,称为结石性胆囊炎;5%的病人无胆囊结石,称为非结石性胆囊炎。所不同的是,结石性胆囊炎以结石梗阻引发胆囊炎这主;而非结石性胆囊炎则多是细菌感染为其病因。一般说来,大多的急性胆囊炎都是由于先有胆囊内胆汁成分改变后形成结石,又因结石的存在导致胆汁淤滞和继发感染,最终因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而引发胆囊的急性炎症。
根据急性胆囊炎的病变程度不同,其症状表现也不一样。一般临床上常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疼痛,夜间发作常见,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常诱发发作。疼痛放射到右肩、肩胛和背部。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病人常有轻度至中度发热,通常无寒战。如病人出现寒战、高热,表明病变严重,如胆囊坏疽、穿孔或胆囊积脓,或合并有急性胆管炎。10%~20%的病人可出现轻度黄疸。10%~15%的病人可合并胆总管结石而导致明显黄疸。右上腹可有压痛,当炎症波及浆膜时可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Murphy征阳性。有些病人可触及肿大并有触痛的胆囊。如胆囊被大网膜包裹,则形成右上腹边界不清、固定压痛的肿块;如发生坏疽、穿孔则出现弥漫性腹膜炎的表现。85%病人可有血白细胞升高,抗感染治疗后或老年病人可不升高。超声、CT检查可发现胆囊明显增大、囊壁增厚(>4mm),多数可清晰显示囊内结石。治疗上以手术切除胆囊为主。
近些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患急性胆囊炎的数量明显增加。此类老年病人除胆囊病变外,多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且易出现胆囊坏疽、穿孔,给治疗带来诸多不便。
【病例介绍】
病史
女性患者,78岁。以“间断右上腹胀痛1个月,加重2天”为主诉入院。病人1个月前出现右上腹疼痛,进食油腻食物可诱发,向右侧肩背部放散,未予特殊处理,疼痛可自行缓解。2天前病人餐后右上腹疼痛再次发作,较为剧烈,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病人有发热,体温最高38.2℃,不伴有寒战。病人自述呼吸困难,于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无效,腹痛不缓解,来诊。病来病人饮食较差,二便正常。
体格检查
T 37.5℃,P 106次/min,BP 110/80mmHg,R 22次/min。神志清楚,急性病容,巩膜黄染,结膜无苍白。双肺底可闻及喘鸣音,心音钝、律齐。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腹式呼吸减弱;右上腹压痛阳性,轻度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弓下未触及,Murphy征阳性,未及包块;肝区叩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次/min。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12.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8.2%,血红蛋白115g/L,血小板184×109/L;肝功:总胆红素61.1μmol/L,直接胆红素48.3μmol/L,总蛋白56.1g/L,白蛋白32.6g/L,谷丙转氨酶88U/L,谷草转氨酶121U/L;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55.6mmHg,二氧化碳分压42.7mmHg,血氧饱合度89%,实际碳酸氢盐20.5mmol/L,标准碳酸氢盐21.2mmol/L,酸碱度(pH)7.37。急诊查CT提示胆囊明显增大,内有结石,壁厚水肿严重,周围有渗出(图1)。

图1 CT示胆囊明显增大,壁厚水肿严重,周围有渗出
入院诊断
1.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2.限局性腹膜炎
3.Ⅰ型呼吸衰竭
1.入院后即给予禁食,吸氧,心电监护,抗感染(三代头孢菌素+甲硝唑)、补液治疗。
2.病人存在右上腹腹膜炎,有急诊手术治疗的指征。但因病人高龄,同时并发Ⅰ型呼吸衰竭,急诊手术风险较大,术后极可能转入ICU病房。CT提示胆囊明显增大,决定急诊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以暂时降低胆囊压力,缓解腹痛,并有利于抗感染治疗。
3.介入行胆囊穿刺造影显示(图2):胆囊颈部一枚较大结石嵌顿,胆囊内可抽出墨绿色感染性胆汁,术中置管顺利。术后留取胆汁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图2 介入胆囊穿刺造影显示胆囊颈部较大结石嵌顿
4.术后继续抗感染对症治疗,并观察胆汁引流量及性状。PTGD术后当日腹痛明显缓解,体温逐渐降至正常范围。术后第2天胆汁颜色转为金黄色,但其内含有较多絮状物及泥沙样结石(图3)。复查CT(图4):胆囊较入院时明显缩小,周围渗出减少,水肿减轻。嘱患者可进清淡饮食。

图3 胆汁内含有较多絮状物及泥沙样结石

图4 复查CT示胆囊明显缩小,水肿减轻,周围渗出减少
5.PTGD术后第5天复查动脉血气分析,呼吸衰竭已纠正。胆汁细菌培养结果:培养出大肠埃希菌。
6.PTGD术后第7日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经过顺利,术后抗感染、对症治疗。
7.LC术后第3天,病人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