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结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微创治疗
病例 结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微创治疗
作者
刘源
案例诊断
急性肠梗阻
病历摘要

【疾病概述】

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认为:过多的动物脂肪及动物蛋白的摄入,缺乏新鲜蔬菜及纤维素食品,缺乏适度的体力活动及遗传易感性是该病产生的高危因素。

根据肿瘤的大体形态可区分为肿块型、浸润型、溃疡型。其中肿块型表现为肿瘤向肠腔内生长,好发于右侧结肠;而浸润型则容易引起肠腔狭窄和梗阻,以左侧结肠癌多见。组织学分型有腺癌、黏液癌及未分化癌,其中以腺癌居多。

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病灶大小、所在部位及其病理类型。以横结肠中部为界,将整段结肠分为右半结肠和左半结肠两个部分,此两部癌肿的临床表现各有其特点。右半结肠腔粗大,肠内粪便为液状,这段肠管的癌肿多为溃疡型或突向肠腔的菜花状癌,很少环状狭窄,故不常发生梗阻。但是这些癌肿常溃破出血,继发感染,伴有毒素吸收,因此其临床上可有腹痛不适、大便改变、腹块、贫血、消瘦或恶病质表现。左半结肠肠腔较细,肠内粪便由于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硬;另左半结肠癌多数为浸润型,常引起环状狭窄,故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慢性肠梗阻。

急性肠梗阻是大肠癌的常见并发症,约15%~20%的结直肠癌以急性肠梗阻为首发症状。由于结肠梗阻多为闭袢性梗阻,结肠内含大量细菌,容易造成感染和穿孔,加上肿瘤易扩散和转移,病程进展快,病死率高,所以必须尽快解除梗阻。

传统观点认为结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时,右侧结肠癌可作Ⅰ期根治回结肠吻合术;左侧结肠癌则应Ⅰ期根治性切除肿瘤,解除梗阻,减轻肿瘤负荷,近端造口,Ⅱ期闭口。

【病例介绍】

病史

男性患者,35岁。以“上腹部胀痛伴停止排气、排便6天”为主诉入院。患者自诉6天前进食烧烤食物、韭菜等后出现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吐后疼痛缓解,并伴停止排气、排便。半年来类似病史发作2次,无明显排便习惯改变,近期无明显体重下降。

体格检查

T 36.9℃,P 86次/分,BP 160/107mmHg,R 18次/分。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全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Murphy征阴性,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活跃,约8~10次/分,可闻及气过水声。

辅助检查

立位腹平片提示腹腔内扩张肠管影,多个气液平面。

入院诊断

急性肠梗阻

治疗措施

1.入院后即予禁食水,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抑酸、抑制胃肠分泌对症治疗。

2.患者腹痛略缓解,进一步完善检查:全腹增强CT示(图1):结肠脾曲局部肠管增厚,恶性可能性大?注意不全肠梗阻;胆囊壁水肿。肠镜示(图2):进境距肛门90cm处见一肿物,环肠壁一周,表面凹凸不平,有糜烂破溃及出血,肠腔狭窄,镜身不能通过。取病理活检,诊断为结肠癌。

图1 腹部CT示结肠脾曲局部肠管增厚,狭窄

图2 肠镜检查示距肛门90cm处见一肿物,环肠壁一周,表面凹凸不平,肠腔狭窄

3.考虑患者肠梗阻时间较长,估计梗阻近端肠壁水肿严重,术中一期吻合困难,遂行内镜下金属支架引流术以解除梗阻,过程顺利,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出现,术后即恢复排气、排便,腹痛、腹胀缓解。复查立位腹平片,见支架位于脾曲,气液平面消失(图3)。

图3 复查立位腹平片示支架位于脾曲,气液平面消失

4.四天后完善相关术前准备,于全麻下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左半结肠切除术,术中探查肝脏、肠系膜根部、其他肠段、盆腔未发现转移结节及异常。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剖开标本,见肿瘤约4cm×4cm大小,环肠壁1周,并可见肠腔内支架管(图4)。

图4 术后大体标本见肠腔内支架管

5.术后予以抗感染、止血、营养支持等治疗,患者恢复良好,生命体征平稳,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密切注意吻合口后引流管内容物变化,无吻合口瘘征象。术后第4天恢复排气,进全流食。术后第9天,患者排气、排便正常,予以拔除腹腔引流管,顺利出院。术后病理回报:左半结肠腺癌(中分化),浸润全层,两侧断段未见癌,肠周淋巴结未见癌。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术后早期局限性炎性肠梗阻的诊治 下一篇:病例 升结肠癌致急性阑尾炎的诊治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