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Peutz-Jeghers综合征的诊治
病例 Peutz-Jeghers综合征的诊治
作者
刘源
案例诊断
大肠息肉病
病历摘要

【疾病概述】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syndrome)以青少年多见,是一种少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遗传方式为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STK11/LKB1基因突变有关,具有高外显性,男女均可携带因子,因此男女均可发病,且男女之间发病率无明显差异。1896年,由伦敦的一位外科医生Hutchinson首次对PJS综合征进行了报道;1921德国医生Peutz研究了一家三代7位患者,发现所有患者有皮肤色素沉着的同时还伴有胃肠道多发性息肉。1949年,美国医生Jeghers在详细观察和研究了10例PJS患者的临床表现———胃肠道息肉和皮肤黏膜黑色素沉着斑点后提出,该病是一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此引起了临床医生对该病的重视,1954年此综合征被命名为Peutz-JeghersSyndrome(PJS)。

PJS是错构瘤性病变,可累及胃至直肠的整个消化道,具有3个临床特征,即:①皮肤黏膜色素沉着;②消化道多发息肉,息肉可累及胃至直肠的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以空肠和回肠最为多见,约占60%~96%;③家族遗传性。

由于本病发病率较低,为临床的诊治带来极大困难。

【病例介绍】

病史

女性患者,45岁。病程5年。2004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排便不成形,为黄色稀便,无血便,无里急后重感,无脓,无排便疼痛及困难,无肛门坠胀感,日排便1~2次。未治疗。最近时有腹痛,呈阵发性,腹痛常缓解或可自行消失;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

体格检查

T 36℃,P 94次/min,BP 138/92mmHg,R 17次/min。神清语明,结膜无苍白,皮肤、巩膜无黄染,左侧手脚可见少量散在黑斑(图1,图2);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表浅静脉曲张,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肿物。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无肝肾区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min,未闻及气过水声及高调肠音。直肠指诊未见异常。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史。

图1 手可见少量散在黑斑

图2 脚可见少量散在黑斑

辅助检查

我院肠镜检查示:大肠多发息肉样隆起,息肉病?肠镜病理示:大肠绒毛管状腺瘤。距肛门10cm及20cm处伴中重度非典型增生。

入院诊断

大肠息肉病,PJS?

治疗措施

1.完善有关术前检查,进行术前评估。

2.全腹增强CT回报:十二指肠降段局部肠管增厚,可见息肉样软组织密度影突向腔内。胃镜:胃及十二指肠多发息肉样隆起(图3)。胃镜病理回报:胃窦符合息肉,十二指肠球腺瘤性息肉。经肛直肠超声检查:直肠多发占位性病变,考虑息肉样变,注意较大息肉排除恶变(图4)。纤维结肠镜回报:大肠多发息肉样隆起,息肉病?肠镜病理提示:大肠绒毛管状腺瘤,距肛门10cm及20cm处伴中重度非典型增生。

图3 胃镜示胃及十二指肠多发息肉样隆起

图4 经肛直肠超声检查示直肠多发占位性病变

3.由于患者息肉已有恶变倾向,充分术前准备后全麻下手术治疗,行左半结肠切除术。

4.患者术后第4天排气,当天拔除胃管,第7天开始进全流食,肠外营养减量,术后第9天拔除颈静脉置管,进半流食,停止肠外营养。术后第11天出现轻度腹泻,逐渐过渡饮食后,症状缓解;排便后拔除盆腔引流管。

5.术后第10日间断拆线,术后第13天拆除剩余缝线,当日出院。建议患者出院后行胃镜电烧胃、十二指肠息肉,每年至少复查一次胃镜,监测胃、十二指肠息肉变化,建议完善胶囊小肠镜,查明小肠内情况。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肠梗阻导管在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 下一篇:病例 肠气囊肿症的诊治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