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结肠淋巴瘤致肠套叠
病例 结肠淋巴瘤致肠套叠
作者
赵毅
案例诊断
肠套叠;下消化道出血
病历摘要

【疾病概述】

结肠淋巴瘤(gastriclymphoma)主要是指结肠黏膜相关组织的淋巴瘤。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按照组织病理学分型分为霍奇金病(Hodgkin disease,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两大类。淋巴结外的淋巴组织发生淋巴瘤最多见于胃肠道,侵及部位以小肠最多,其次为胃,结肠很少受累。文献报道,绝大多数结肠恶性淋巴瘤均为B细胞来源,主要病理类型包括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另外还有滤泡性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等少见病理类型。根据WHO分类,低度恶性淋巴瘤组织学类型绝大多数为MALT淋巴瘤。侵袭性淋巴瘤主要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及弥漫大B淋巴瘤合并MALT淋巴瘤。

【病例介绍】

病史

男性患者,60岁。以“腹痛伴便血3天”为主诉入院。患者3天前于饭后出现腹痛,为阵发性绞痛,以脐周为重,伴便血,量约100ml,排气正常,伴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发热。遂就诊于当地医院,行抗感染补液等保守治疗,病情稍缓解,15小时前就诊于我院急诊,行立位腹平片及彩超提示为“肠套叠,腹腔积液”。现转入我科行进一步治疗。现患者无发热,腹痛、腹胀略缓解,排气正常,未排便。

体格检查

神志清楚,发育正常,平车推入病房,查体合作,腹平坦,脐周可见肠型,脐周压痛明显,全腹无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min。

辅助检查

立位腹平片:左侧腹部及中下腹可见多个气液平面影(图1)。

图1 立位腹平片:左侧腹部及中下腹可见多个气液平面影

腹部彩超:右下腹部见10.0cm×5.7cm×3.5cm包块,纵切呈套筒征,横切呈同心圆征(图2,图3)。提示:1.肠套叠。2.腹腔积液。

图2 腹部彩超提示肠套叠(一)

图3 腹部彩超提示肠套叠(二)

入院诊断

1.下消化道出血

2.肠套叠

治疗措施

1.患者入院后给予禁食水、胃肠减压,抗菌栓剂肛入,完善血常规、血生化及凝血五项等相关术前检查。

2.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及术前准备后,于全麻下行急诊手术治疗。术中见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液体溢出,总量约500ml,胃、十二指肠、空肠、肠系膜根部、盆腔等脏器未见明显异常,右下腹回盲部可见巨大包块,约10cm×8cm大小,术中诊断为肠套叠,回肠套入盲肠,将套入的回肠复位,套入的回肠可见发黑坏死,表面覆有脓苔,近端回肠扩张水肿明显,根据术中情况,行右半结肠切除术,行回结肠端侧吻合。将标本送术中冷冻病理,术中冷冻病理结果回报为怀疑淋巴瘤。右结肠旁沟及盆腔分别留置引流管一枚,术中失血约300ml,未输血。患者安返病房。

3.术后给予患者监护、吸氧等对症处置,给予患者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治疗。术后第七天拔除胃管,继续给予患者静脉营养,术后第八天起经口给予患者少量流食及半流食,患者进食无异常,引流液性状及量无异常,术后第十三天行腹部彩超检查,未见明显腹腔积液及积气。遂拔除腹腔引流管。

4.拔除引流管后,自引流口处流出大量深黄色黏稠状液体,带粪便气味,考虑患者存在吻合口瘘。患者目前一般状态良好,无感染症状,给予患者氧化锌涂于引流口周保护皮肤,外用造瘘袋贴于引流口周,给予患者静脉营养且嘱患者无渣饮食,半个月后患者引流管口处无液体流出,考虑吻合口瘘已治愈,患者返家中休养。

5.出院前患者血常规及血生化化验单回报:血红蛋白110g/L,总蛋白64.5g/L,白蛋白36.0g/L。病理回报:结肠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考虑生发中心外细胞来源),淋巴结反应性增生(0/3),两侧断端未见瘤组织(图4)。

图4 病理回报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

免疫组化:CD20(+),CD3(-),CD10(-),CD21(-),Mum-1(-),Ki67(>50%)。

6.患者于术后两个月再次入院治疗。行PET-CT检查提示:①右侧结肠区肠管间隙不清,部分肠管管壁增粗,FDG代谢增高,考虑炎性修复,不排除肿瘤复发(图5);

图5 PET-CT提示右侧结肠区肠管FDG代谢增高

②右颈部淋巴结肿大,内部坏死,FDG代谢增高,考虑淋巴结受累(图6,图7);

图6 PET-CT提示右颈部淋巴结肿大,FDG代谢增高(一)

图7 PET-CT提示右颈部淋巴结肿大,FDG代谢增高(二)

③肝S6段占位,边界模糊,FDG代谢增高,考虑肝转移瘤或局部浸润可能性大(图8);

图8 PET-CT提示肝S6段占位,FDG代谢增高

④多发骨骼改变,胸5、8椎体(图9),左7侧肋局部(图10)及右侧股骨上段(图11)局部FDG代谢增高,考虑骨骼受累。行骨髓细胞镜检查提示:增生活跃骨髓象,瘤细胞占0.8%(图12~图14)。患者目前诊断为结肠非霍奇金淋巴瘤(Ⅳ期)。

图9 PET-CT提示胸5、8椎体FDG代谢增高

图10 PET-CT提示左7侧肋局部FDG代谢增高

图11 PET-CT提示右侧股骨上段局部FDG代谢增高

图12 骨髓细胞镜检示增生活跃骨髓象,瘤细胞占0.8%,为结肠非霍奇金淋巴瘤(一)

图13 骨髓细胞镜检示增生活跃骨髓象,瘤细胞占0.8%,为结肠非霍奇金淋巴瘤(二)

图14 骨髓细胞镜检示增生活跃骨髓象,瘤细胞占0.8%,为结肠非霍奇金淋巴瘤(三)

7.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后,行CHOP方案化疗,环磷酰胺1.0g,第一天静点;吡柔比星80mg,第一天静点;长春新碱2mg,第一天静点;泼尼松100mg每日一次,第1~5天口服。同时给予止吐、保肝、保护胃黏膜治疗,患者耐受良好。患者依上诉方案化疗6次,周期28天。化疗结束后,复查腹部CT提示:吻合口周肠壁不规则增厚,不排除复发;肝脏形态大小正常,密度均匀,未见异常密度影;盆腔及腹膜后未见确切肿大淋巴结影(图15,图16)。

图15 复查腹部CT示肝脏未见异常密度影,腹膜后未见确切肿大淋巴结影(一)

图16 复查腹部CT示肝脏未见异常密度影,腹膜后未见确切肿大淋巴结影(二)

复查颈部CT提示:颈部、咽旁可见增多淋巴结;颈部未见确切占位;扫描范围内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图17,图18)。患者返家中休养,病情变化随诊。

图17 复查颈部CT提示肿大淋巴结增多(一)

图18 复查颈部CT提示肿大淋巴结增多(二)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黑斑息肉综合征致肠梗阻的治疗 下一篇:病例 小肠系膜根部异位胰腺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治疗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