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乳腺硬癌
病例 乳腺硬癌
作者
何贵金
案例诊断
左乳肿物(考虑恶性)
导读

乳腺硬癌(scirrhous carcinoma)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较少见的一种特殊类型,硬癌在乳腺癌组织学分类中,可归于2003年WHO乳腺肿瘤新分类的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中。恶性程度高,淋巴转移多,预后不良。乳腺硬癌因肿块质地较硬而得名,该肿瘤的实质细胞少,间质细胞多,肿块质硬,边界不清,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尽早地诊断乳腺硬癌就显得尤为迫切。据文献报道,乳腺硬癌的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率仅达57.1%~69.0%,术中冷冻病理诊断准确性也不高,易将伴硬癌区域的其他类型乳腺癌诊断为硬癌,甚至将硬化性乳腺腺病误诊为硬癌。患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多为一侧乳房内单发,偶见双侧乳房内同时多发。肿块多为不规则球状物,常见于外上象限,大小不一,以2~5cm者居多,质地均为实性,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较差。当癌瘤体积较小或生长于乳房深部,周围被软组织包绕时,上述特征常不典型,甚至类似良性。近年来,随着对早期乳腺癌的重视,发病时肿块的体积在逐渐变小,临床上触不到肿块的乳腺癌也在逐渐增多。此外,当癌瘤位于腺体浅层离皮肤较近或比较晚期癌瘤,可引起各种相应的皮肤改变,包括皮肤粘连、皮肤水肿、浅表静脉扩张、皮肤溃疡甚至卫星结节。当肿物累及乳晕区时,亦会造成乳头回缩、固定或乳头溢液。部分患者伴有乳房疼痛或胀感不适,临床所见绝经后妇女发生乳痛者,乳腺癌的检出率增高。乳腺硬癌起源于乳腺各级导管的腺上皮细胞,尤以中小导管多见。近年来某些学者提出硬癌起源于肌上皮细胞的观点,直到目前尚未得到公认。

病历摘要

【病例介绍】

病例一

病史

女性患者,52岁。以“发现右侧乳腺肿物半年余”为主诉入院。患者半年前于洗澡时发现右侧乳腺肿物,约有乒乓球大小,无红肿疼痛,无特殊不适伴随症状,于当地乡村医院诊断为乳腺纤维腺瘤,未做任何检查,未予治疗。近两个月来肿物增大明显,现增至原来2倍大小,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治疗。病来患者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2个月内体重减轻5kg。

体格检查

双侧乳房不对称,左侧乳头内陷,其外上方皮肤可见橘皮样改变,范围5cm×6cm大小。左乳外上象限2点钟方向距乳头2cm,橘皮样变下方可触及一4cm×4cm大小肿物,质硬,边界不清,与皮肤粘连,与胸壁无固定。右侧乳腺未触及明显肿物,左侧腋窝可触及一2cm×2cm大小淋巴结,质硬,固定,融合。右侧腋窝未及明确的淋巴结肿大。

辅助检查

彩超示:左乳外上象限稍强回声包块,形态欠规则,38mm×40mm,边界不清,分布不均匀。CDFI:肿块内部及周边可探及点状、条状血流,测得周边一支动脉血流频谱Vmax 53.5cm/s,Vmin 11.3cm/s,RI 0.79。左腋窝可见15mm×23mm大的肿大淋巴结,转移不排除。乳腺钼靶X线照相:双乳腺多量腺体型;左乳外上象限可见一4.2cm×4.5cm占位,呈星芒状改变,形态不规则,未见明显钙化影,BI-RADS:5级;右乳未见异常BI-RADS:1;左腋下可见一枚肿大淋巴结。

入院诊断

左乳肿物(考虑恶性)

病例二

病史

女性患者,49岁。发现双侧乳腺肿物1年余入院。患者1年前无意中发现双乳肿物,发现时均有一元硬币大小,肿物发现至今未予治疗,也无特殊不适伴随症状,近期肿物增大明显,为求进一步诊治而入院。病来患者饮食及睡眠无变化,近一年来体重无明显减轻。

体格检查

双侧乳房不对称,左侧乳头内陷,其乳晕及周围皮肤有橘皮样改变,可及左乳头后方,以乳头为中心有一直径约6cm大的范围组织质硬,边界不清,与皮肤固定,基底部尚可推动;右侧乳房10点钟距乳头2cm可及约5cm×4cm大的范围组织性质同前,双侧腋窝可触及多枚淋巴结肿大,较大者约有2cm×2cm大小,质硬,活动欠佳。双侧乳头挤之无溢液。

辅助检查

彩超示:双乳稍强回声包块,形态欠规则,左55mm×63mm,右46mm×48mm,边界不清,分布不均匀,未见异常血流信号,双腋窝可见多枚肿大淋巴结,较大者左18mm×16mm,右20mm×14mm。乳腺增强CT:左侧乳腺乳头周围皮肤增厚,肿瘤侵袭不排除。左乳头后方见不规则肿块影,最大横截面积65mm×62mm,边缘不整,强化不均匀,肿块内见斑片状坏死区,后方与胸壁分界不清。右乳外上象限另见一50mm×46mm肿块影,边缘欠清,强化不均匀。左腋窝及左锁骨下见淋巴结影。右腋窝可见一20mm×20mm肿大淋巴结。CT诊断:双侧乳腺癌;左侧皮肤及胸壁受累;双腋窝淋巴结肿大,右侧考虑融合;左锁骨下淋巴结肿大。

入院诊断

双侧乳腺癌

治疗措施

1.两例患者均于全麻下行乳腺肿物切除。病例一术中见肿瘤约30mm×40mm大小,质硬,切面呈灰白色,无光泽,边缘不规则,可见无定向且粗细不均的灰白色条纹呈放射状插入外围组织,完整切除肿物及肿物周围约1cm腺体组织,送快速冷冻,病理报告为:(左)乳肿物恶性。病例二双侧乳腺肿物切除后剖视,左侧60mm×60mm大小,中心见10mm×15mm坏死区,周边可见灰白色肿瘤实质伴点状坏死。右侧切除肿物50mm×40mm大小,切面灰红相间,肿瘤周边呈放射状浸润周围脂肪。术中病理回报,双侧乳腺肿物均为恶性。病例二患者左侧乳腺皮肤受累增厚,先后取皮缘送术中冷冻病理,送检4次后得阴性切缘。

2.根据术中冷冻病理回报病例一行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清扫腋窝一、二、三站淋巴结;病例二行双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清扫腋窝一、二、三站淋巴结。病例一清除淋巴结总数32个,其中一站20个,二站10个,三站2个。病例2左侧共清除淋巴结35个,其中一站22个,二站9个,三站4个;右侧总数29个,一站18个,二站7个,三站4个。

3.术后石蜡病理回报:病例一及病例二均为乳腺硬癌。大体见:切面灰白色,无光泽,湿润,无包膜,界限不清,可见散在点状坏死,其中病例二左侧肿物中心见坏死区。镜检:肿瘤周边可见残留的乳腺组织,大量增生的致密胶原纤维内穿插少许肿瘤细胞,胶原纤维可见玻璃样变性改变。在纤维组织中,肿瘤细胞排列呈不规则短小条索状并与纤维走向一致,瘤细胞间可见裂隙样腺腔结构。在纤维组织玻璃样变性区,肿瘤细胞体积较小,单行或两列排列。癌细胞有异型性改变,瘤细胞核的大小和形态差异明显,核分裂象以及小灶状坏死的肿瘤细胞可见(图1)。

图1 术后病理图片

病例一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免疫组化,一站淋巴结8/20个,二站淋巴结4/10个,三站淋巴结1/2个。免疫组化示:ER(+),PR(+),C-erbB-2(+)。病例二淋巴结及免疫组化:左侧一站10/22个,二站4/9个,三站1/4个,免疫组化示:ER(2+),PR(2+),C-erbB-2(-);右侧一站4/18个,二站2/7个,三站2/4个。免疫组化示:ER(+),PR(+),C-erbB-2(-)。

4.术后两例患者均予AC×4序贯T×4方案化疗,化疗结束后行放射治疗。同时两患者激素受体均为阳性,继续内分泌治疗(因为患者均已绝经,口服芳香化酶抑制剂5年期治疗)。定期复查(两年内每6个月,两年后每12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征象。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乳腺血管肉瘤 下一篇:病例 十二指肠腺瘤恶变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