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甲状腺Hürthle细胞肿瘤的诊治
病例 甲状腺Hürthle细胞肿瘤的诊治
作者
崔东旭
案例诊断
甲状腺Hürthle细胞肿瘤
导读

甲状腺嗜酸细胞是一种可产生甲状腺球蛋白的甲状腺上皮细胞,最早由Hürthle在幼犬甲状腺内首次发现,故又称Hürthle细胞。甲状腺Hürthle细胞肿瘤(Hürthle cell thyroid tumor,HCT),又称为甲状腺嗜酸细胞肿瘤,是指肿瘤的大部分(>75%)或全部由嗜酸细胞构成。该肿瘤好发于女性,主要临床表现是无痛性逐渐增大的颈部肿块,并无特异的临床表现。恶性HCT患者后期可出现类似于甲状腺癌的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因合并甲状腺炎等其他甲状腺疾病而表现出相应症状。

HCT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肿瘤,占甲状腺腺瘤的11.6%,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4.6%。由于HCT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均无特异性,诊断有一定难度,目前HCT的诊断主要依靠术中及术后的病理检查。细针穿刺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是甲状腺疾病常用的诊断方法,若FNAB发现有较多嗜酸细胞,则对HCT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FNAB受取样量的限制,诊断的阳性率不高,更无法对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和甲状腺嗜酸细胞癌进行鉴别。因此,FNAB对术前诊断甲状腺嗜酸细胞肿瘤价值不大。术中冷冻切片检查是HCT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当然也不是完全可靠。嗜酸细胞腺瘤和嗜酸细胞癌在形态上常难以区分,故常统称为嗜酸细胞肿瘤,两者之间如何鉴别一直是个难点。有的学者尝试免疫组化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及PET-CT检查等方法,还有学者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及肿瘤的大小是恶性嗜酸细胞肿瘤的两个独立因素,2cm以下HCT肿瘤未发现恶性情况,恶性病例均大于6cm,肿块超过4cm的肿块恶性风险超过50%。尽管这些方法对良、恶性的鉴别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一种方法或指标优于传统的组织病理学方法。甲状腺嗜酸细胞良、恶性肿瘤主要区别在于肿瘤有无穿透包膜生长,或有明确的血管侵犯,有无甲状腺外的肿瘤扩散或是转移。

甲状腺嗜酸细胞肿瘤的治疗:其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主要治疗方式是外科手术。由于术前和术中对其诊断和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存在困难,所以其合适的手术范围一直存在争议。许多学者认为无论良恶性,均应行甲状腺全切除术。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对良性嗜酸细胞肿瘤应做腺叶切除术和密切随访,而只有恶性肿瘤才做甲状腺全切除。

病历摘要

病史

女性患者,47岁。以“体检发现甲状腺肿物1个月”为主诉入院。患者1个月前体检时发现甲状腺肿物,未予以诊治,后于我院门诊彩超检查提示甲状腺右叶肿物,较前增大。入院进一步治疗。患病以来无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及饮水呛咳,无心悸怕热、手足震颤、情绪激动、多食及消瘦,饮食睡眠及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健康,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

 T 36.3℃,P 68次/分,R 17次/分,BP 112/75mmHg。颈部对称,气管居中,右侧颈部可扪及结节,约4.5cm×3.0cm,结节表面欠光滑,质韧,边界清,随吞咽上下移动,压痛阴性,左侧颈部未扪及结节,双侧颈部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心肺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甲状腺功能化验均正常,颈部彩超:甲状腺右叶肿物(图1)。

图1 颈部彩超示甲状腺右叶肿物

入院诊断

甲状腺肿物

治疗措施

1.入院后完善相关辅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电子鼻咽喉镜及颈部X线片(图2)等。

图2 颈部正位X线片示气管受压向右侧移位

2.由于肿物较大,不排除恶性,且近期有所长大,给予手术治疗。术中切除肿物后送冷冻病理,回报提示嗜酸细胞腺瘤。行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术后石蜡病理证实为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图3)。

图3 病理切片提示肿瘤细胞形态不一,细胞质内充满嗜酸性颗粒

3.术后并发症及随访:随访包括临床检查、甲状腺超声、颈部CT、胸片及甲状腺功能测定、甲状腺球蛋白检测等,随访2年,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下一篇:病例 巨大的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