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儿童孤独症
病例 儿童孤独症
案例诊断
儿童孤独症
病例相关理论知识

儿童孤独症(autism)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类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者在智力普遍低下的背景下,智力的某一方面相对较好或非常好。

1.流行病学

据国外报道,儿童孤独症患病率约为儿童人口的2~5人/万,但近年报道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如美国6~9人/万,法国5.35人/万,日本7~11人/万,加拿大10人/万。男孩为多,男女之比约3~4∶1,但女孩一般较严重。起病年龄多数在36个月以内,少数起病于3岁以后。我国目前尚无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2.病因学

孤独症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对孤独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但具体的遗传方式还不明了,尚不能确定对于临床广泛的表现型遗传基因与环境因素各自所产生的影响程度。Rutter(1977)对21对孪生子进行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同病率为36%,而双卵双生同病率为0。此外,单卵孪生子中有一个患孤独症,而另一个有认知障碍者占82%,而双卵孪生子只有10%。某些遗传疾病如苯丙酮尿症、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均常伴有孤独症症状。另外有些报告指出本症患儿的同胞中有2%~6%患本症,较一般人口高50倍。有人认为遗传主要造成认知功能失调,轻者表现为学习困难,重者表现为孤独症。据目前的资料,说明至少有一部分孤独症的发生与遗传有关。

(2)围产期因素

有些研究发现孤独症与脑器质性损害有关,如果这些损害发生于产前或围产期,则本症症状出生后即可能出现,产伤、宫内窒息等围产期并发症较正常对照组多。

(3)免疫系统异常

围产期病毒感染引起个体免疫缺陷,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被部分学者认为是孤独症发病的重要生物学因素之一。研究显示围产期病毒感染引起个体免疫缺陷,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是孤独症发病的重要生物学因素之一。有学者报道孤独症发病与许多产前感染因素有关。另外,许多研究发现孤独症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并提出自身免疫缺陷假说。认为免疫功能缺陷的个体,在胎儿或新生儿期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增加,继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导致孤独症。总之,孤独症免疫缺陷包括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辅助T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等。一些孤独症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性基础,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4)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

与多种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有关。现在研究孤独症的神经生化学问题也就是研究突触和中枢神经递质的问题,5-HT和CA功能系统发育不成熟,松果体-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轴异常,导致5-HT、内啡呔增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减少,从而表现行为和精神异常。过去不少研究发现约1/3孤独症患者有高5-HT血症。有研究显示孤独症与吗啡成瘾后的感觉迟钝,对周围缺乏兴趣,不乐意与人交往等有相似之处,这可能与脑内吗啡含量增高有关。当前不少临床医生应用纳屈酮治疗孤独症,发现能改善与外界隔离、减少活动过度、刻板重复动作和自伤伤人行为。

(5)社会心理因素

认为孤独症患儿由于心理认知缺陷损害了社会交往能力,甚至对待人就像对待无生命的物体,不能正确理解别人有意识的行为。近年来,有关孤独症心理学研究提出病理机制最新理论学说:一为“心的理论”,另一为“感情认知障碍”的理论学说。另有研究认为孤独症的病因可能是因父母对孩子教育方法不当或因父母个性中一种特殊形式的遗传,或两者兼有之。本症患儿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高、有专业技能,父母性格内向对孩子淡漠和固执,家庭缺乏温暖。

综上所述,目前认为儿童孤独症的病因是多种病因如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协同作用引起广泛性发育障碍所致的异常行为综合征。

3.临床表现

 儿童孤独症的主要症状,目前仍以Kanner三联征为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及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这三大类症状,对儿童孤独症有诊断意义。其他症状,虽也较常见,但不及此三大症状有特殊性。

(1)核心症状

1)社会交往障碍

Kanner认为社会交往障碍是儿童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婴儿时表现出与别人相处时没有目光对视,表情贫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态,也无享受到爱抚时的愉快表情,甚至对父母和别人的拥抱、爱抚予以拒绝。不能与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例如,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或受到伤害时不会寻求父母的安慰,与父母分离时没有尾随等表示依恋的行为,有时跟随陌生人和跟他们的父母一样。患者与同龄儿童之间难于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如在幼儿园时多独处,不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看见儿童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做游戏时,没有去观看的兴趣或去参与的愿望;即使被迫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也不会主动接触别人,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集体活动之中。孤独症患儿的交会性注意存在缺陷,当他们需要某种东西时,他们不会指着这个东西表示要,而是抓着大人的手放在所要的物品上,或者站在所要的东西旁边哭边吵。孤独症儿童这方面的损害持续到学龄期以后,认为是孤独症早期的、特异性的表现。孤独症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往往缺乏兴趣,拒绝参加集体游戏或仅充当被动角色。他们缺乏想象力、创造力,不会在游戏中扮演角色,如当老师、当妈妈,不理解物体的象征性意义,不会模仿成人活动,他们不懂得要遵守游戏规则,在游戏中无法和其他孩子融为一体。

2)语言交流障碍

孤独症患儿在婴儿期就不咿呀学语,语言发育较同龄儿晚,甚至不发育,有研究报道约一半的患儿终生保持缄默,从不使用语言作为交流工具,仅以手势或其他形式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或极少情况下使用极有限的语言。有的患儿2~3岁前语言功能出现后,又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患者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这是多数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一般在两三岁时还不能说出有意义的单词和最简单的句子,因此很少、甚至完全不会使用语言进行正常的人际交流。到四五岁时患者开始说单词,以后会讲简单句子,尽管这样患者仍然不会使用代词,或者错用代词,尤其是你、我、他等人称代词。有的患儿模仿重复别人的话,可能是几小时、几天,甚至数十天前别人说过的或电视机、电视播过的话,为延迟模仿。刻板重复的语言有的是反复模仿别人说过话,有的是反复提类似的问题或要对方回答一样的话,或重复自己自造的话,这种刻板重复言语有时表现患儿反复写一样的字,画一样的画,或讲一样的“小故事”,有的患儿表现出无原因的反复尖叫、喊叫。

3)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

患者对于正常儿童所热衷的活动、游戏、玩具都不感兴趣,而喜欢玩耍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段废铁丝、一个瓶盖或观察转动的电风扇、下水道的流水等,可以持续数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不厌倦。患儿特别喜欢单调、重复的事物,特别喜欢圆的、旋转的物品,如喜欢锅盖、瓶盖、车轮,观察旋转的自行车车轮、电扇,或观看奔驶的汽车轮子,达到着迷的程度。患者往往对玩具本身不感兴趣,却十分关注玩具的某一个非主要特征。例如:拿到一个玩具熊,患者不是欣赏整个玩具的体态可爱,而只注意玩具熊的绒毛,反复用手触摸,或用鼻子去闻。患者经常固执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动程序不变,如每天吃同样的饭菜,每天使用相同的便器,在固定的时间和地方解便,定时上床睡觉,始终只使用同样的被子和枕头,入睡时必须将一个手帕盖住眼睛,上学时要走相同的路线等。若这些固定的活动被改变或被制止,患者便表示出非常不愉快和焦虑的情绪,甚至出现反抗行为。

(2)其他症状

1)智能障碍

孤独症患者中75%~80%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使用标准化的智力测验,发现孤独症儿童有特征性的智力障碍模式,即智力的各方面发展不平衡。且这一智力障碍的模式在世界各国的研究中都相似,说明与人种和社会文化背景无关。孤独症儿童中智商低于50的精神发育迟滞为50%以上。边缘智商和正常智商占20%。其中,操作性智商较语言性智商高,运用机械记忆和空间视觉能力来完成的题目所得成绩较好。而靠把握意义的能力来完成的题目所得成绩相对较差。在各分量表中,理解得分最差,其次是常识,积木得分最好,较好的是背数和拼图,说明孤独症儿童在对事物的抽象、理解、形成概念的能力等方面发育障碍较明显,而机械记忆、空间视觉能力等方面的发育障碍较轻,甚至由于代偿的原因,其发育非常良好。他们的最佳能力与最差能力之间的差距非常大,但多数患者的最佳能力仍然低于同龄儿童的相应水平。孤独症患儿外貌一般无明显呆滞。但仍有75%智力低下,其中50%属于中重度智力低下,适应能力减弱,生活不能自理。有极少数患儿可表现出特殊才能,如对音乐、计数、推算日期和机械记忆有极强能力,即所谓“白痴学者”(idiot-savant),其机制尚不清楚。根据孤独症患者的智能发育水平,可划分为智力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的高智能型以及伴有明显智能损害的低智能型孤独症。

2)感知觉障碍

患者的感知觉异常主要表现为感觉迟钝或过敏,常常对声音缺乏反应,呼唤他的名字他毫无知觉,仿佛聋了一样;而有的患儿对某些声音特别敏感,如对摩托车的吼叫声、狗叫声、吸尘器的轰鸣声等特别感到苦恼,往往用手捂住耳朵或畏缩不前,或感到受了惊吓。有的患儿对光线过敏,在正常光线下斜眼、闭眼、皱眉,特别害怕照相时的闪光灯;而有的却又对强光不敏感,当强光照射眼睛时,无闭眼、回避等行为,能直视强光而不眨眼。对痛觉的感受迟钝,有的患者不愿意用手或脚接触到沙子、泥土或水,喜欢用手去触摸或揉搓毛毯类物品。很多患者喜欢观看发光的物体或旋转的物体,还有的经常用舌头去舔某些物品,或对某些物品能闻到一种特殊臭味。有的患儿对疼痛刺激反应迟钝,打针时从来不哭,摔伤或自残时毫不感到疼痛。这种感觉的麻木或过敏可在同一患儿身上同时出现。

3)其他精神和神经症状

多数患者合并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约20%患者伴有抽动症状。患者可有恐惧,甚至惊恐发作以及幻觉等症状。语言能力较好、智商较高、年龄较长的患者常伴有强迫症状。自伤、冲动、攻击、破坏、违拗等行为也常见,少数有性自慰及拔毛发行为。部分患者还常有偏食、拒食、反刍及异食等进食问题,或睡眠障碍。约1/3患者脑电图异常,约25%孤独症患儿出现癫痫发作,多在少年期后首次发生癫痫,以大发作类型居多,低智能型患者发生率更高。

4.诊断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对儿童孤独症的诊断须符合以下条件: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亚型;以男孩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四分之三的患儿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具有某方面较好的能力。

症状标准:在下列(1)、(2)、(3)项中,至少有7条,且(1)项中至少有2条,(2)、(3)项中至少各有1条。

(1)人际交往存在质的损害,至少2条

①对集体游戏缺乏兴趣,孤独,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生共鸣;②缺乏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技巧,不能以适合其智龄的方式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如仅以拉人、推人、搂抱作为与同伴的交往方式;③自娱自乐,与周围环境缺少交往,缺乏相应的观察和应有的情感反应(包括对父母的存在与否亦无相应反应);④不会恰当地运用眼对眼的注视,以及用面部表情,手势、姿势与他人交流;⑤不会做扮演性游戏和模仿社会的游戏(如不会玩过家家等);⑥当身体不适或不愉快时,不会寻求同情和安慰;对别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也不会表示关心和安慰。

(2)言语交流存在质的损害,主要为语言运用功能的损害,至少1条

①口语发育延迟或不会使用语言表达,也不会用手势、模仿等与他人沟通;②语言理解能力明显受损,常听不懂指令,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痛苦,很少提问,对别人的话也缺乏反应;③学习语言有困难,但常有无意义的模仿言语或反响式言语,应用代词混乱;④经常重复使用与环境无关的言词或不时发出怪声;⑤有言语能力的患儿,不能主动与人交谈、维持交谈,及应对简单;⑥言语的声调、重音、速度、节奏等方面异常,如说话缺乏抑扬顿挫,言语刻板。

(3)兴趣狭窄和活动刻板、重复,坚持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变,至少1条

①兴趣局限,常专注于某种或多种模式,如旋转的电扇、固定的乐曲、广告词、天气预报等;②活动过度,来回踱步、奔跑、转圈等;③拒绝改变刻板重复的动作或姿势,否则会出现明显的烦躁和不安;④过分依恋某些气味、物品或玩具的一部分,如特殊的气味、一张纸片、光滑的衣料、汽车玩具的轮子等,并从中得到满足;⑤强迫性地固着于特殊而无用的常规或仪式性动作或活动。

严重标准:社会交往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通常起病于3岁以内。

排除标准:排除Asperger综合征、Heller综合征、Rett综合征、特定感受性语言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

5.鉴别诊断

(1)精神发育迟滞

孤独症与精神发育迟滞的鉴别比较困难。首先孤独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和语言发育障碍,若不仔细询问,很容易将这些症状误认为精神发育迟滞的临床表现。其次,多数孤独症患者多数伴有智力低下,临床上可能只发现了智力低下的临床表现,而忽略了孤独症的症状,将这些孤独症误诊为精神发育迟滞。再者,虽然孤独症患者的智能障碍具有其特征,但临床上有时很难与精神发育迟滞的临床表现相区别。对于第一种情况只要仔细地询问病史和做精神检查,便可将两者相区别。智力明显低下和适应能力缺陷为主要特征。轻、中度精神发育迟滞者,一般能保持合群交往、参与集体活动,并可能接受训练,重度患者几乎均因生物学因素引起,外貌呆笨,多伴先天畸形,可与孤独症区别。当患儿既符合孤独症的诊断又同时存在精神发育迟滞时可作两个诊断。

(2) Asperger综合征

指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综合征,有类似儿童孤独症的某些特征,男孩多见,一般到学龄期7岁左右症状才明显,主要为人际交往障碍,局限、刻板、重复的兴趣和行为方式,无明显的言语和智能障碍。是原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之一,与孤独症同样存在社会交往障碍,局限、重复、刻板的兴趣和活动方式。两者均表现不能与同龄人交往,没有亲密朋友,儿童孤独症更明显,他们往往回避他人(包括父母),对他人的呼唤听而不闻,Asperger综合征则保留着笨拙的社交方式,单方面地与人交往,和父母有情感交流,能够共同分享乐趣,不少患儿喜欢别的成人。Asperger综合征语言发育方面正常,但往往存在交流方面的障碍,表现上讲话多,其实对人讲话而不是与人交流,话题单调,内容局限,儿童孤独症患儿中不少语言发育迟缓或不发育,即使有语言也不会主动与人交谈,提出话题。Asperger综合征与孤独症均有刻板语言、语言单调、节律的障碍。都存在不能用目传递信息或面部表情局限,但Asperger综合征存在“社交距离”上的障碍。常与他人走得太近,用躯体动作单方面表达喜爱之情。Asperger综合征患者往往动作笨拙不协调,儿童孤独症患儿则动作灵活。与孤独症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此病没有明显的语言和智能障碍。

(3) Heller综合征

指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亚型,又称婴儿痴呆或衰退性精神病。主要为原已获得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及言语功能迅速衰退,甚至丧失,大多数起病于2~3岁,症状在半年内会十分显著。现已查明为类脂沉积或脑白质病变。发生在幼儿期,以各种能力迅速倒退为特点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之一。临床表现与孤独症相似,有社会交往障碍、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差,局限、重复、刻板的兴趣和活动方式,对周围事物普遍丧失兴趣等。但Heller综合征起病前有3~4年的正常发育阶段,起病后各种功能出现明显而迅速的倒退。根据以下特征可与孤独症相鉴别。①发病前有一段明显正常发育阶段,通常2~4年,在这一阶段身长发育正常,语言、行为和简单生活技能获得也与正常儿童无差别;②发病后原来获得的言语、生活和社会技能迅速衰退、甚至丧失,如主动言语减少,理解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严重受损,甚至丧失,大小便自控能力丧失;③对亲人、游戏及相互交往等均无兴趣,游戏的内容单调,游戏能力减退;④行为紊乱,通常比较兴奋,无目的性活动增加,行为难以控制,出现刻板、重复行为或仪式行为。多数患者伴有情绪异常,发脾气,烦躁、易激惹。部分患儿可出现自残行为。

(4)Rett综合征

也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起病于婴幼儿期(通常为7~24个月),只见于女孩。临床表现与孤独症类似。主要表现为早期发育正常,随后出现手的技巧性动作和言语的部分或完全丧失,严重的语言发育障碍或倒退,以及交往能力缺陷十分明显,并有特征性手的刻板性扭动、目的性手部活动丧失及过度换气。与孤独症的鉴别要点在于Rett综合征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较为突出,如共济失调、肌张力异常、脊柱侧凸或后凸、生长发育延迟,半数患者到青少年以后因脊髓萎缩而出现严重的运动不能。病程进展较快,预后较差等特征可与孤独症鉴别。

6.治疗

孤独症的治疗主要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包括教育训练、行为矫治和药物治疗,需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治疗工作。

(1)教育训练

是治疗孤独症患儿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教育训练的目的重点应该是教会他们有用的社会技能,如日常生活的自助能力、与人交往方式和技巧、周围环境协调配合及行为规范、公共设施的利用等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教育训练的目标是促进患者的语言发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教育训练的年龄越小越好,获得后越容易固定下来。教育训练要做到坚持和长期性。发达国家一般都有这一类的教育和训练机构,由特殊教育教师、护士、职业治疗家共同提供服务。在我国这类机构也逐渐发展起来,但多数患者仍由家长实施教育和训练。学龄期以后患者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会有所提高,部分患者可以到普通小学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还有部分患者仍然需要特殊教育。孤独症的教育属于特殊教育,训练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家长和老师是否对患儿有爱心、耐心和恒心。在教育或训练过程中注意三个原则:①对孩子行为宽容和理解;②异常行为的矫正;③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训练要求个体化、系统化、严格性、一致性、科学性。要保证治疗应该具有一定的强度。在对患儿训练的同时,也向家长传播有关知识,是目前孤独症教育和治疗的主要措施。为了配合做好教育和治疗,父母亲需要接受事实,克服心理不平衡状况,妥善处理孩子的教育训练与父母生活工作的关系。孤独症患儿在教育训练中很容易因失败而烦躁或放弃学习,所以,在训练中要边学边做边鼓励。孤独症患者在学龄前一般不能适应普通幼儿园的环境,应当在特殊教育学校、医疗机构中接受教育和训练。以家庭为基地的治疗措施能取得家庭成员密切合作,共同解决家中的困难,通过训练父母去实施教育和训练治疗可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2)心理治疗

采用行为治疗及认知疗法较多。①行为治疗或行为矫治的目的在于强化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减少病态的行为,如攻击行为、自伤、刻板行为和在公共场合不愉快行为的发生,增加社会化行为。治疗的重点应放在促进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化和语言发育上,尽量减少干扰患儿功能和学习法不协调的病态行为上。由于孤独症患儿行为表现各异,行为矫治的最好方法采用一对一的方法,治疗方案应个别化;由于孤独症儿童缺乏环境之间的泛化,治疗时应有步骤地鼓励行为改善的泛化,帮助他们尽量能把医院或学校学习的技巧,移植到家里;为了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不宜长期住院。②认知疗法适用于智力损害不重、年龄较长的患者,目的是帮助患者认识自己与同龄人的差异、自身存在的问题,激发自身的潜力,发展有效的社会技能。家庭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父母了解患者存在的问题,与治疗人员相互支持和协作,全力参与治疗。

(3)药物治疗

到目前为止,儿童孤独症没有特异性药物治疗,尤其对于核心的语言和交流障碍缺乏有效药物。药物治疗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也缺乏治疗孤独症的核心症状的特异性药物。但药物治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控制某些症状,如消除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情绪不稳、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行为、攻击行为、自伤和自杀行为、抽动、强迫症状等问题,也就是说药物治疗在孤独症的治疗中主要是支持对症治疗,如合并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者,常用哌甲酯;对冲动、多动、刻板等行为症状,情绪不稳、容易发脾气等情感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可选用小剂量氟哌啶醇等。这些药物的合理运用可以显著改善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和教育效果,保证儿童正常生活和学习,顺利实施教育训练及心理治疗。

病例摘要

患者,男,6岁。家长发现其性格异常3年前来就诊。患儿自幼与同龄人不同,与父母的亲密感差,不喜欢与同学及小朋友一块玩耍,两岁时才可以说两个字的单词,语言单调,常独自摆弄小铅笔,不许别人干扰,如小铅笔被别人拿走,则哭闹不安。遇到困难不主动寻求帮助,肚子痛也不告诉父母,从不主动与别的小朋友建立伙伴关系,言语不清,说话时“你”“我”不分,表情漠然,家人带其前来就诊。

提问1:初步考虑该患儿的诊断最可能是?

1.精神发育迟滞;

2.儿童孤独症;

3.Heller综合征;

4.Rett综合征;

5.儿童多动综合征。

提问2:若该患儿诊断为儿童孤独症,关于孤独症的说法正确的是?

1.多数患儿智力都较差;

2.孤独症的患儿中,女孩较男孩为多见;

3.孤独症患儿中男孩较为严重;

4.绝大多数患儿有癫痫发作;

5.孤独症一般出生后或婴儿早期即有症状显现;

6.孤独症患儿到成人后其症状仍在缓慢改善。

提问3:关于孤独症的病因说法正确的是?

1.孤独症目前病因明确,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2.孤独症可能与脑器质性损害有关;

3.约有2%~5%患儿伴有脆性X综合征;

4.15%~50%的患儿伴有癫痫发作;

5.孤独症只发生于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

6.孤独症患儿的免疫学检查未见异常。

提问4:孤独症的诊断须与下列哪些疾病作鉴别?

1.精神发育迟滞;

2.儿童情绪障碍;

3.儿童精神分裂症;

4.儿童多动综合征;

5.儿童少年品行障碍;

6.先天遗传性疾病。

提问5:该患儿若曾有癫痫发作,关于其治疗不正确的是?

1.小剂量氟哌啶醇可控制多动和刻板行为;

2.普萘洛尔;

3.可乐定;

4.行为治疗;

5.三环类抗抑郁剂;

6.认知疗法。

提问6:我们应这样指导该患儿的家长?

1.孤独症尚无特效治疗,不要抱什么希望;

2.伴发精神障碍时应及时求助于专科医生;

3.可尝试应用氟哌啶醇、普萘洛尔、可乐定;

4.应强行纠正其反复玩铅笔的动作;

5.在特殊生活事件时应给予支持和帮助;

6.把他放在正常的孩子中间训练其社会功能。

诊疗及解题思路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精神发育迟滞 下一篇:病例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