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insomnia)是一种以失眠为主的睡眠质量不满意状况,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浅、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患者焦虑、抑郁,或恐惧心理,并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引起失眠的常见原因有:①精神压力过大,这是最常见的原因;②滥用安眠药或兴奋药;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起居不规律,高强度脑力劳动,体力活动过少;④饮食因素,睡前吃得过饱或饥饿,睡前饮用浓茶、咖啡或其他兴奋性饮料;⑤睡眠环境因素,睡眠中有强光、噪声,卧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不舒服的床铺、被褥;对睡眠环境缺乏安全感;⑥对睡眠持有不正确的态度,认为每晚必须有8小时睡眠,当自己睡眠不足此量时,便担心睡眠不够;⑦伴发于躯体疾病,物质和药物的滥用与戒断。此外,人格特征、自幼不良睡眠习惯,以及遗传因素等都可成为引起持续失眠的原因。
本病罕见于儿童或青少年,主要开始于青壮年(20~30岁),并逐渐加重,就医多在中年,多见于女性。
【临床表现】
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反常。有的睡眠时相延迟,比如患者常在凌晨入睡,次日下午醒来,在常人应入睡的时候不能入睡,在应觉醒的时候需要入睡。有的入睡时间变化不定,总睡眠时间也随入睡时间的变化而长短不一;有时可连续2~3天不入睡,有时整个睡眠时间提前,过于早睡和过于早醒。患者多伴有忧虑或恐惧心理,并引起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该例28岁起病,持续病程8年,以失眠为主要症状,加重2年。病情严重时伴心悸、多汗等,此应为醒后不适感,患者因长期失眠而担忧和苦恼。无其他精神症状,也无明确的躯体疾病。符合失眠症的诊断标准。该例无明显异常的个性特征。
【鉴别诊断】
1.精神因素所致的失眠 精神紧张、焦虑、恐惧、兴奋等可引起短暂失眠,主要为入眠困难及易惊醒,精神因素解除后,失眠即可改善。神经衰弱患者常诉说入眠困难、睡眠浅、多梦,但脑电图记录上显示睡眠时间并不减少,而觉醒的时间和次数有所增加,这类患者常有头痛、头晕、健忘、乏力、易激动等症状。抑郁症的失眠多表现早醒或睡眠不深,脑电图描记显示觉醒时间明显延长。躁狂症表现入眠困难甚至整夜不眠。精神分裂症因受妄想影响可表现入睡困难、睡眠浅。
2.躯体因素引起的失眠 各种躯体疾病引起的疼痛、痛痒、鼻塞、呼吸困难、气喘、咳嗽、尿频、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心悸等均可引起入眠困难和睡眠浅。
3.药物因素引起的失眠 利血平、苯丙胺、甲状腺素、咖啡因、氨茶碱等可引起失眠,停药后失眠即可消失。
4.大脑弥散性病变慢性中毒、内分泌疾病、营养代谢障碍、脑动脉硬化等各种因素引起的大脑弥散性病变,失眠常为早期症状,表现睡眠时间减少、间断易醒、深睡期消失,病情加重时可出现嗜睡及意识障碍。
5.焦虑症 由于存在心悸、多汗等自主神经症状,似乎像焦虑发作。但焦虑症患者的焦虑是广泛性的,一般适应功能明显受损,而失眠症患者则与之相反,其焦虑的中心焦点基本上围绕着其睡眠主诉,集中于失眠及其清醒时的后果。本患者的心悸、多汗是出现在醒后,属失眠的继发症状;本患者日常生活基本正常,社会适应功能未明显受损,故可排除焦虑症。
6.不良睡眠习惯相鉴别 咖啡、香烟、酒精可引起觉醒,导致睡眠维持困难。睡前剧烈锻炼、深夜紧张的脑力劳动、参加晚宴以及醒后看表等也可引起觉醒。还有室温不当、光线过强等均可成为干扰睡眠的因素。患者发病的直接原因是频繁的白班和夜班的交替导致。
【诊断标准】
CCMD-3诊断标准:失眠症是一种以失眠为主的睡眠质量不满意状况,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浅、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患者焦虑、抑郁或恐惧心理,并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1.症状标准
(1)几乎以失眠为唯一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
(2)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
2.严重标准 对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 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1个月。
4.排除标准 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5.如果失眠是某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症状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另诊断为失眠症。
【治疗原则】
一般处理,心理治疗为主,同时配合药物辅助治疗。对不同的病因造成的失眠症状应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1.若是生理因素性失眠,大多属于暂时性,可服用一些有抗焦虑作用的安眠药,如地西泮、艾司唑仑。
2.如为药物因素性失眠,注意睡前不要服用兴奋药,或在下午4时前服药(如氨茶碱、哌甲酯),睡前忌饮茶及咖啡。
3.若是躯体因素性失眠,只需治疗躯体性疾病,失眠即可缓解。
4.若为精神因素性失眠,则要对症处理。如焦虑症用抗焦虑药,或各种地西泮类药物;抑郁症用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多虑平、SSRI等。以上两类药合用,效果更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一定要用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氯丙嗪、氯氮平、奋乃静、氟哌啶醇等,这类药应在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治疗方案】
1.适当的睡眠卫生宣教
应给予患者正确的睡眠卫生知识,如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在床上做不应在床上做的事。养成适当的运动习惯及避免睡前从事除了性爱以外的剧烈运动。一般而言,失眠患者总是对睡眠有着某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如认为最好躺上床立刻入睡,一觉到天亮。对于一个刚开始有失眠抱怨的患者,用接纳及支持的态度给予正确的睡眠卫生教育,同时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睡眠态度,往往会有相当良好的效果。
2.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的包括渐进性肌肉松弛法、暗示及自我暗示、自我催眠法、生物反馈法等有助于心情平静、身体及肌肉松弛而改善睡眠入睡。另外,还可选用认知疗法、支持治疗和森田疗法。
3.药物治疗
一旦临床上评估有药物治疗必要时,必须依据患者的年龄、身体功能状况、从事的工作及睡眠困扰的类型给予适当剂量的药物。包括中药和西药。理想的安眠药物应具有下列几项特性:①能够产生快速、有效而愉快的入眠;②不应该影响正常的睡眠型态,如不应抑制慢波期的睡眠;③不应该延长睡眠至非药物作用期;④能够使患者醒来有清新感而没有宿醉的现象;⑤在第一晚使用就有效;⑥能够维持其有效性至少数周;⑦当停药时,不应有戒断症状(如反弹性失眠)。药物治疗失眠有5个原则:①使用最低有效剂量;②间断给药(如每周2~4次);③短期服药(连续服药不超过3~4周);④逐渐停药,特别是半衰期较短的药物(如三唑地西泮),停药更要缓慢,并要因人而异;⑤注意停药后的失眠反弹,减药要慢。
苯二氮类安眠药是常用的药物,常见的副作用有:记忆受损、晕倒、过度镇静,特别是高剂量时容易导致交通事故。苯二氮类药物合用酒精,可加大两者依赖的危险性,故应避免。长期大量使用苯二氮类药物还可导致依赖。药物的选择、使用剂量和用药时间,都应在科学指导下进行,常常需多种治疗方法综合治理。
4.非药物治疗
音乐疗法、气功疗法、体育疗法、物理疗法、生物反馈、水疗、光疗、电治疗磁疗、针灸、按摩等。
【预后】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原因很多。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必要的心理治疗和医生指导下的科学用药,大多数患者失眠可望缓解。
刘某,女,36岁,工人,已婚,汉族。主因“失眠8年,加重2年”入院。患者于8年前因频繁上夜班,逐渐出现夜眠差,主要表现为入睡难、多梦、早醒,白天困乏无力,起初每当夜班劳累时出现上述情况,以后逐渐加重,每天只能睡5、6个小时,有时感到彻夜不眠。严重时出现心悸、胸闷、头晕、全身疼痛、多汗,不思饮食,曾间断服用地西泮类药物,效果好,但担心成瘾不敢长期使用。2年前失眠进一步加重,为此情绪变得抑郁烦躁,特来就诊。
提问1:以下哪些有助于了解病史?
1.询问失眠症的原因;
2.查找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3.了解睡眠环境的影响;
4.以患者对睡眠的主观评价为标准;
5.对睡眠持的态度;
6.体格检查;
7.心电图;
8.脑电图;
9.头颅CT或MRI检查;
10.SAS,SDS,SCL-90;
11.MMPI、EPQ。
提示:
提示:患者长期的失眠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如果晚上能睡7个小时以上,所有的不适可以完全消失。平素体健,病前性格开朗。无不良嗜好。体检正常。未发现感、知觉障碍。无思维联想和逻辑障碍,无妄想。表情自然,偶有心悸、紧张等,对自己的失眠表示担忧,无异常行为。心电图、脑电图检查均正常。SA S9分,SDS 7分,SCL-90各因子均在正常范围。
提问2:本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1.神经衰弱;
2.焦虑症;
3.抑郁症;
4.惊恐障碍;
5.适应障碍;
6.失眠症;
7.神经症。
提问3: CCMD-3诊断标准中失眠症的病程为?
1.每周至少发生2次,并持续3月以上;
2.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3月以上;
3.每周至少发生2次,并持续2月以上;
4.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2月以上;
5.每周至少发生2次,并持续1月以上;
6.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月以上;
7.每周至少发生2次,并持续6月以上;
8.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6月以上。
提问4:失眠症是以睡眠障碍为几乎唯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
1.错觉;
2.听幻觉;
3.睡眠不深;
4.醒后感不适、疲乏;
5.白天抑郁、焦虑;
6.易醒、多梦、早醒;
7.关系妄想;
8.醒后不易再睡;
9.思维松弛。
提问5:有关失眠的病因正确的有?
1.各种躯体疾病可引起失眠;
2.生活中的各种令人高兴的事件;
3.患者常常对健康要求过低,不关注健康;
4.夜班和白班频繁变动可以增加人对生物钟节奏变化适应能力;
5.环境嘈杂、空气污浊、居住拥挤或突然改变睡眠环境;
6.时差效应;
7.饥饿、疲劳、性兴奋可有助于睡眠等;
8.酒精、咖啡、茶叶、药物依赖;
9.各类精神疾病大多伴有睡眠障碍。
提问6:治疗失眠症一般选择半衰期短、副作用和依赖性较少的抗焦虑、镇静催眠药物,疗程最好为?
1.2~3周;
2.1周以内;
3.1~2周;
4.3~4周;
5.2~4周;
6.4~6周;
7.1~3个月;
8.3~6个月;
9.12个月。
提问7:以下哪些符合睡眠卫生?
1.避免在床上做不应在床上做的事;
2.睡前剧烈运动有助睡眠;
3.睡前放松训练;
4.用接纳及支持的态度给予正确的睡眠卫生;
5.药物治疗是常用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6.药物治疗适合任何人群,但剂量应适当调整。
提问8:理想的安眠药物应具有下列几项特性?
1.能够产生快速、有效而愉快的入眠;
2.抑制慢波睡眠的药物疗效最好;
3.不应该延长睡眠至非药物作用期;
4.一周内缓慢起效;
5.能够维持其有效性至少数周;
6.长半衰期的药物优于短半衰期的;
7.当停药时,不应有戒断症状(如反弹性失眠);
8.能够使患者醒来有清新感而没有宿醉的现象;
提问9:药物治疗失眠的说法正确的有?
1.病程长者使用最大有效剂量,进行冲击疗法;
2.间断给药或短期服药;
3.慢性患者可长期小剂量应用短半衰期的药物;
4.短半衰期的药物可突然停药,而长短半衰期的药物宜缓慢停药;
5.注意停药后的失眠反弹;
6.记忆受损、晕倒、过度思睡,特别是高剂量时容易导致交通事故;
7.苯二氮类药物合用酒精,可减少苯二氮类依赖的危险性;
8.长期大量使用苯二氮类药物还可导致依赖;
9.对于睡眠节律的紊乱,包括睡眠位相滞后、时差反常、倒班作业引起的睡眠障碍,褪黑素治疗较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