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边缘型人格障碍
病例 边缘型人格障碍
案例诊断
边缘型人格障碍
病例相关理论知识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有学者描述为“稳定的不稳定”,往往表现为治疗上的不依从,治疗难度很大。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表现是多样性的、跳跃性的和不稳定的,可以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也可以有“过敏性幻觉”和“过敏性关系妄想”。表现为前者,就常常被诊断为“焦虑症”“抑郁症”或者“恐惧症”等各种类型的神经症;表现为后者,会被一些医生诊断为“精神病性障碍”。最典型的是不同的医生,做出不同的诊断,因而,患者会带着一大堆诊断来就诊。诊断的混乱一方面是医生粗心的结果,更常见的原因是因为患者情感和表现的不稳定,一时一个样。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情绪是极不稳定的,非常缺少安全感和恒定性,也导致和别人的关系忽冷忽热,总是在最好和最坏两个极端跳跃,所以,难以和别人形成持久、稳固的人际关系。

1.临床表现

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症状。

(1)紊乱自我身份认同(self-identity)

缺乏自我目标和自我价值感,低自尊,对诸如“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缺乏思考和答案。这种自我身份认同的紊乱往往开始于青春期,而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显然出现了自我身份认同的滞后,长期停留在混乱的阶段,其自我意象不连续一致且互相矛盾,这反映为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2)不稳定的、快速变化的心境

患者往往有强烈的焦虑情绪,很容易愤怒、悲哀、羞耻感、惊慌、恐惧和兴奋感和全能感之间摇摆不定,往往会被长期的、慢性的、弥漫的空虚感和孤独感包围。心境状态有快速多变的特点,特别在遭遇到应激性事件时,患者极易出现短暂发作性的紧张焦虑、易激惹、惊恐、绝望和愤怒。但是其情绪往往缺乏抑郁症所特有的持久悲哀、内疚感和感染力,也没有生物学特征性症状如早醒、体重减轻等。

(3)显著的分离焦虑

他们被形容成“手拿脐带走进生活,时刻在找地方接上去”。非常害怕孤独和被人抛弃。对抛弃、分离异常敏感,千方百计地避免分离情景,如乞求甚至自杀威胁。对孤独非常害怕,缺乏自我安慰能力,往往需要通过各种刺激性行为和物质如饮酒、滥交、吸毒等来排遣空虚孤独感。

(4)冲突的亲密关系

他们在亲密关系中会在两个极端间摆动。一方面非常依赖对方,一方面又总是和亲近的人争吵。一会觉得对方天下第一,一会又把对方说的一钱不值。反复的关系破裂,人际关系中冲突不断。和他们相处的人经常会感觉很累,但是又无法抽身而出。

(5)冲动性(impulsivity)

常见的冲动行为有酗酒、大肆挥霍、赌博、偷窃、药物滥用、贪食、淫乱等。50%~70%的患者有过冲动性的自毁、自杀行为,8%~10%的患者自杀成功。是一种高自杀率的疾病。突发性的暴怒、毁物、斗殴、骂人也是常见的冲动行为。

(6)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

在应激情况下,容易出现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牵连观念,如短暂的或情景性的、似乎有现实基础的错觉或幻觉等。

2.诊断标准

根据《DSM-IV-TR》的定义,BPD放在Axis II。边缘型人格疾患的主要症状如下:①疯狂努力以避免真实或想象中的被抛弃;②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特征为变换在过度理想化及否定其价值两极端之间;③认同障碍:自体形象(self image)或自体感受(sense of self)持续明显不稳定;④至少两方面可能导致自我伤害的冲动行为;⑤一再自杀的行为、姿态、威胁,或自伤行为;⑥由于心情过度易于反应,情感表现不稳定;⑦长期感到空虚;⑧不合宜且强烈的愤怒,或对愤怒难以控制。

3.处理原则

(1)心理治疗

这是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核心治疗。一般来说,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不会主动就医,常常是在和环境及社会发生冲突而感到痛苦或者出现情绪睡眠方面的症状时才非常“无奈”地到医院就诊。医生通过与患者深入接触,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其认识个性缺陷所在,鼓励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对其出现的积极变化予以鼓励和强化等措施,对患者有益。

(2)药物治疗

药物不能治边缘型人格障碍,但它们可以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如抑郁、冲动和焦虑。药物可包括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和抗焦虑药物。

(3)教育和训练。

4.预后

 正常人格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一定的变化,但总体而言,边缘型人格障碍治疗有限,预后欠佳,因此在幼年时期培养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

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22岁,汉族,职高毕业,未婚。患者自小学四年级逐渐出现行为及情绪问题,曾因考试成绩不理想,心情不好,用刀将手腕割破。2001年父母离异后随母亲生活。初三时与班上男生早恋,因对方家长反对而分手,由此患者便拒绝上学,情绪低落,想死,多次扬言自杀,后在家中休息半年。进入职高后,患者恋爱3次,有抽烟、酗酒,并出现冲动行为,如:与男友吵架后,为了报复男友,与多名异性同时交往。2006—2008年就诊于多家医院,先后诊断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恶劣心境”,予以文拉法辛、帕罗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丙戊酸钠、喹硫平等药物治疗,效果一般。今日患者因“情绪低落、焦虑伴消极言行、夜眠差”再次入院治疗。

提问1:病史询问应着重哪些方面?

1.心理社会应激史;

2.既往躯体疾病史;

3.早年的人格特点;

4.早年或童年经历以及个人生活经历;

5.家族史和既往史;

6.患者的情绪状态;

7.行为表现;

8.物质滥用史。

提示:

提示1:既往体健,家族史阴性。父母早年离异,母亲再婚后自己独居。幼年时性格孤僻、自卑、主观任性、急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打骂父母,人际关系差。抽烟、酗酒,曾服用少量摇头丸。体格检查:双手腕部有多处陈旧性瘢痕,系刀割所致。精神检查:神清,定向力完整,情绪较激动,反复说是父母害了自己,称自己在童年被剥夺了充分的关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现在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是在补偿自己。谈及自己的病情时,称近1个月时常彻夜难眠,多在家独处,不想和任何人接触,觉得死了一了百了,好让父母一辈子愧对自己。辅助检查:HA双相情感障碍评定36分。

提问2:根据以上病史及检查结果,此患者可能的诊断是

1.抑郁症;

2.神经性厌食症;

3.分离转换性障碍;

4.轻躁狂发作;

5.精神分裂症;

6.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

7.药物所致精神障碍缓解期;

提问3:目前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1.抑郁症;

2.恶劣心境;

3.边缘性人格障碍;

4.应激相关障碍;

5.焦虑症;

6.双相情感障碍;

7.冲动型人格障碍;

8.强迫症。

提示:

提示2:该患者诊断为:①抑郁障碍;②边缘型人格障碍。

提问4:边缘型人格障碍合并抑郁障碍与单纯抑郁障碍比较,下列哪些叙述是正确的?

1.边缘型人格障碍最常伴发的是抑郁障碍;

2.抑郁障碍合并BPD者发病时间晚;

3.有较高的自杀和自伤率;

4.病程更长,反复住院;

5.症状更加严重,社会适应差;

6.更高的社交焦虑障碍和物质依赖的患病率;

7.常有童年虐待史;

8.更高的人际关系敏感性,更容易出现偏执观念。

提问5:关于边缘型人格障碍主要特征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1.疯狂努力以避免真实或想象中的被抛弃;

2.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特征为变换在过度理想化及否定其价值两极端之间;

3.认同障碍:自体形象(self image)或自体感受(sense of self)持续明显不稳定;

4.反复的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自杀威胁,或者是自伤行为;

5.情感表现不稳定;

6.长期感到空虚;

7.不合宜且强烈的愤怒,或对愤怒难以控制;

8.分离焦虑不明显。

提问6:针对此患者,可选用的治疗手段包括

1.抗抑郁药物治疗;

2.心境稳定剂治疗;

3.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4.抗焦虑药物治疗;

5.心理治疗;

6.教育和训练。

诊疗及解题思路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表演型人格障碍 下一篇:病例 强迫型人格障碍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