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型人格障碍,亦称“癔症型人格障碍”、“寻求注意型人格”,属于人格障碍的类型之一,以人格不成熟,过度情绪化,行为夸张为特征的人格障碍。
1.病因学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与基因和家庭环境相关。研究显示,成长在对孩子缺乏关爱与期望、性滥交家庭背景的孩子更易发展成表演型人格障碍。此外,表演型人格障碍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美国的统计研究表明2/3的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达到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标准。这两种心理障碍的潜在人格特质有相似的一面,只是男女的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女性更多通常以“表现型”型的人格反映出来而男性更多以“反社会”型的暴力人格表达出这种潜在人格特质。
2.临床表现
(1)引人注意,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这类人常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唱说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称她们为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她们常常表现出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意。
(2)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这类人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带有较强的被他人暗示性。她们常好幻想,把想象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
(3)情感易变化。这类人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情绪炽热,但不深,因此他们情感变化无常,容易激情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可有情绪激动的反应,大惊小怪,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动几乎都是反应性的。由于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一种肤浅,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
(4)视玩弄别人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谄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聪明、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5)高度的自我中心。这类人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一切时才合自己的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不遗余力。此外,此类患者还有性心理发育的不成熟,表现为性冷淡或性过分敏感,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过分娇羞样的诱惑勾引他人而不自觉。
3.诊断
(1)CCMD-3表演性(癔症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引起他人的注意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①富于自我表演性、戏剧性、夸张性表达情感;②肤浅和易变的情感;③自我中心,任我放纵和不为他人着想;④追求刺激和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活动;⑤不断渴望受到赞赏,情感易受伤害;⑥过分关心躯体的性感,以满足自己的需要;⑦暗示性高,易受他人影响。
(2)DSM-Ⅳ诊断标准:一种夸张的情绪与注意力吸引模式,起病于青年早期。具备下述5种以上的特征(含5种)将被诊断为表演型人格障碍。
1)如果不是注意的焦点将感到不适;
2)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性引诱以及夸张的行为特点;
3)情绪多变;
4)对于自身外表持续不断的关注;
5)说话方式给人印象深刻但内容空洞;
6)展现出戏剧化、夸张的情绪表达;
7)受暗示性强;
8)考虑与他人关系的亲密程度高于实际情况。
4.治疗
(1)心理治疗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精神分析疗法对其成长史进行涉入分析。但临床上应用最多的还是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集中在改善患者的人际交往上并且教会她们如何表达她们的渴望与需要。目前尚无较好的具体治疗方法,但应持积极的态度进行矫治。
(2)药物治疗
人格障碍的精神生物脆弱性包括了认知、情感、冲动控制和焦虑调节等方面,从而与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相联系。若出现异常情绪或行为反应时,可少量用使用药物辅助对症治疗,主要用于以情感不稳定为特征的人格障碍类型,可选择的药物主要包括卡马西平、碳酸锂、苯妥英钠等;也可以选用SSRI类药物。但一般不主张长期应用和常规使用,因远期效果尚不肯定。
就诊者李某,男,26岁。父母陪诊,其母亲反映其儿子12岁起不停地追求刺激、为他人赞赏及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活动,常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爱表现自己,喜欢身着戏装,外表及行为显出不恰当的挑逗性,头扎鲜花,抹口红,行为夸张、做作,渴望别人注意。自己的愿望如不能得到满足,就烦躁,易发脾气,甚至打人。爱听表扬的话,与人交谈时,总想让别人谈及自己如何有能力、亲戚如何有地位、自己外貌如何出众等,如果别人谈及别的话题,则常常千方百计地将话题转向自己,而对别人的讲话内容则心不在焉。常感情用事,以自己高兴与否判断事物的对错和人的好坏。近两年来,与人发生纠纷次数有所增加,给家庭带来许多麻烦,在父母的建议下来门诊咨询。
提问1:就诊者的主要人格特征有哪些?
1.情感高涨;
2.表情夸张,情感体验肤浅;
3.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求或意志;
4.经常渴望表扬,感情易波动;
5.极端自私与自我中心;
6.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7.需别人经常注意;
8.情感爆发,伴明显行为冲动;
9.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提示:
提示:精神状态检查:意识清,仪表整洁,自行步入病房,年貌相符,接触主动合作,对周围环境不感陌生,定向力完整,饮食、睡眠好,生活可自理。未发现感、知觉障碍和思维联想障碍。情感反应协调,但强烈而多变,谈及戏装或某人长相时,表现很大兴趣。以人员对他的态度好坏来评判对方长相是否漂亮。有时故意尖声怪叫,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追问病史,18岁前无逃学、偷窃、说谎、吸烟、喝酒、破坏公共财物、虐待弱小等品行障碍;18岁后无旷工、违法、反复斗殴、不承担家庭义务等行为。
提问2:该就诊者目前最可能的诊断为
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2.表演型人格障碍;
3.癔症;
4.精神分裂症;
5.心境障碍;
6.偏执型人格障碍;
7.躁狂症;
8.性心理障碍。
提问3:该患者需要与下列哪些疾病相鉴别?
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2.表演型人格障碍;
3.癔症;
4.精神分裂症;
5.分裂型人格障碍;
6.躁狂症;
7.性心理障碍。
提示:
患者诊疗过程中,与人争吵后突然出现叫喊、哭啼,在地上打滚,捶胸顿足,撕衣毁物,扯头发或以头撞墙。
提问4:你认为患者目前的诊断可能是
1.躁狂发作;
2.癔症;
3.谵妄状态;
4.惊恐发作;
5.情感爆发;
6.癫痫大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