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病例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案例诊断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病例相关理论知识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亦称“悖德型”“违纪型”、“无情型人格障碍”,是临床最常见的人格障碍之一,也是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人格障碍类型。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发生率在发达国家达到4. 3%~9. 4%,我国的台湾地区为0. 3%。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1.病因学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尚未阐明。以下是有依据的相关资料。

( 1)遗传:

本症在亲属中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相关,即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有资料表明,患者双亲的异常脑电图率较高;单卵孪生子的性格一致率较高,脑电图很相似,犯罪率超过双卵孪生子。病态人格的寄养子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较高的病态人格发生率。

( 2)大脑发育不良:

脑电图显示该类人格患者大脑发育不成熟,可能有过大脑损害。从病理心理学分析,患者的心理行为具有幼稚、很不成熟的特征,存在明显的人格不成熟的病理变化。

( 3)家庭和社会环境:

调查表明,童年的精神创伤、不和睦家庭关系、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和不良社会环境因素在致病上亦起重要作用。

2.临床表现

反社会人格障碍描述的是一类持续的行为方式,其特征是个体行为与主流的社会规范相悖。该人格的特点包括:

( 1)漠视他人的感受;

( 2)不负责任,且漠视规章制度;

( 3)不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同别人的关系,但在与人建立关系方面没有特别的困难;

( 4)忍耐力水平低下,容易由于挫折而产生攻击或暴力行为;

( 5)缺乏自责或懊悔;

( 6)不能从经验,尤其是惩罚中吸取教训;

( 7)有指责他人或经常对其反社会行为作合理化解释的倾向。

3.诊断

诊断是否是反社会型人格时,最重要的依据是病史或成长史资料。如既往是否给别人造成麻烦、是否无视权威(如在校期间的老师或警察)、有无药物和酒精滥用史、是否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居无定所,这些都应引起治疗师的警惕。

CCMD-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或旷课)、多次无计划地变换工作;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些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 ;②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事先未计划的旅行;③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④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拖欠债务、不赡养子女或父母;⑤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的关系,如不能维持长久的( 1年以上)夫妻关系;⑥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⑦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动,甚至暴力行为;⑧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无故殴打配偶或子女;⑨危害别人时缺少内疚感,不能从经验,特别是在受到惩罚的经验中获益。

( 2)在18岁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②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体罚) ;③习惯性吸烟、喝酒;④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⑤反复偷窃;⑥经常逃学;⑦至少有2次未向家人说明外出过夜;⑧过早发生性活动;⑨多次参加破坏公共财物活动;⑩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瑏瑡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而至少停学一次;瑏瑢被拘留或被公安机关管教过。

4.治疗

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目前对此症的治疗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目前主要是教育和训练、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

( 1)教育和训练: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患者往往有一些程度不等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收容于工读学校、劳动教养机构对其行为矫正有一定帮助。个别威胁家庭与社会安全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送入少年工读学校或成人劳动教养机构,参加劳动并限制其自由。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时,给予强制性的惩罚(如电击、禁闭等),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患者一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冲动,就感到厌恶,全身不舒服,通过这样减少其反社会的行为。然后根据其行为矫正的实际表现,放宽限制,逐步恢复其正常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

( 2)心理治疗: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矫正不良习惯。直接改变患者的行为具有相当困难,但可以让患者尽可能避免暴露在诱发不良行为的处境之中。如攻击性强的人并非在任何场合都出现攻击行为,羞涩忸怩的人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怕羞。找到激发异常行为的场合或因素对于处理和预防有重要意义。心理治疗对那些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成为反社会型人格的患者作用甚微。但在实践中发现,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实施认知领悟疗法有一定疗效。

( 3)药物治疗:

使用镇静剂和抗精神类药物治疗,只能对症治疗,其目的主要是帮助患者更好的接受教育和训练,增加心理治疗的依从性。

病例摘要

就诊者王某,男,23岁,初中文化,未婚,无业。由其父母陪同前来诊室,其父母25年前均为某知名高校毕业生。父系现任当地综合医院院长,其母为某卫材公司总经理。由于两人忙于事业,1岁时,将其寄养于乡下爷爷奶奶家中,患者从小就挥霍无度、脾气暴烈、欺负同学、不听管教。在上小学期间,经常说谎、逃学、打架、欺侮弱小,小学五年级时常小偷小摸,学习成绩低下,不听老师规劝,老师曾多次请其爷爷到学校“开家长会”,经常和老师顶撞。15岁回省城就读,与父母一同居住,常和父母顶撞,经常偷窃、打群架、赌博;故意撕毁同学的教科书,经常旷课,不参加考试,在学生宿舍里经常欺负农村来的同学,曾因打得同学“脑震荡”被对方家长告到辖区派出所,后经协商处理此事,事后扬言,还要打该同学。初中毕业后,无业,遇事情易激惹,冲动,并有攻击行为,1个月前因与邻居发生口角,打得邻居肋骨骨折,由其父母劝说下陪同前来就诊。

提问1:若患者诊断为人格障碍,其属于哪类人格障碍?

1.强迫型人格障碍;

2.偏执型人格障碍;

3.焦虑型人格障碍;

4.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5.冲动型人格障碍;

6.表演型人格障碍;

7.分裂样人格障碍。

提问2:以下哪些为该类患者的常见表现?

1.经常说谎、逃学、吸烟、酗酒、外宿不归、欺侮弱小;

2.情感反应强烈易变,感情用事;

3.经常偷窃、斗殴、赌博;故意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

4.自我中心,强求别人满足其需要或意愿,不如意时则表现强烈不满;

5.缺少道德观念、对善恶是非缺乏正确判断,且不吸取教训;

6.对周围的人或事物敏感、多疑、心胸狭窄;

7.对人冷漠,缺乏情感体验;

8.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如经常旷课、旷工。

提问3:该患者目前不必要的处理措施是?

1.住精神科病房治疗;

2.补充既往情况;

3.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

4.给予心理治疗;

5.征得患者本人同意,可以服用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

6.采用保护带,约束其行为。

提问4:若出现下述哪些情况,则可采用精神病药予以治疗?

1.攻击行为;

2.情绪不稳定;

3.活动能力差,缺乏进取心;

4.焦虑;

5.对人冷漠;

6.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诊疗及解题思路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癔症性精神障碍 下一篇:病例 偏执型人格障碍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