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适应障碍
病例 适应障碍
案例诊断
适应障碍
病例相关理论知识

适应障碍指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应激性事件(包括患有或可能患严重躯体疾病)后,产生以烦恼、抑郁等为主的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同时伴有社会功能受损的异常状态。

个体的素质和易感性在适应障碍的发生与表现形式上起着重要作用。患者的性格缺陷,应对及防御方式掌握和使用不当或存在缺陷、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是发生适应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生活改变或应激性事件是本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但应激源的强度并不剧烈,可能是长期存在或为一种困难处境,如生活环境或社会地位的改变(如移民、出国、入伍、退休等),造成适应障碍的生活改变或应激性事件多长期存在,一般情况下,患者是可以预测或有所准备的,而预测和针对性的准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情绪反应程度。应激源可仅涉及个体,也可影响其所属团体或社区。应激源可能影响个体社会网络的完整性(居丧或分离体验),或影响到较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及价值系统(移民或难民状态)。

其他影响因素有家族史和(或)既往史,早期或童年经历,随后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系统及躯体健康状况等。适应性障碍的发生与应激性事件存在一定的时序关系,通常在应激性事件或生活改变后一个月内起病,病程往往较长,但一般不超过六个月。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成年人。女性略高于男性。但目前缺乏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

适应障碍多数随着事过境迁,刺激的消除或者经过调整而形成新的适应,精神障碍随之缓解。患者有可能提高了适应性水平,今后的社会适应有可能随之改善,但也有可能仅仅为一种暂时性的缓解,今后遇到其他生活变化、生活事件或困难处境还有可能再次发生,其演变取决于患者的性格、应对及防御方式、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缺陷是否得到弥补或改善。

【临床表现】

适应障碍一般发生在生活变化或生活事件的适应阶段,症状也较其他应激相关障碍轻。临床表现各式各样,包括抑郁、焦虑、烦恼(或上述各症状的混合)等。但以情绪障碍为主要临床相,如烦恼、不安、抑郁、不知所措、感到对目前处境不能应付、无从计划、难以继续、胆小害怕、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等,同时有适应不良性行为(如不愿与人交往,退缩等)和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不好、食欲缺乏等)。此外,患者可能感到易于做出出人意料的举动或突发暴力行为;品行障碍(如攻击或非社会行为)可为伴随特征,尤其是青少年;对于儿童,可重新出现尿床、稚声稚气地说话、吸吮手指等退行性现象。

【诊断标准】

CCMD-3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①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为诱因,尤其是生活环境或社会地位的改变(如移民、出国、入伍、退休等)。②有理由推断生活事件和人格基础对导致精神障碍均起着重要的作用。③以抑郁、焦虑、害怕等情感症状为主,并至少有下列一项: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如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等;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不好、食欲缺乏等。④存在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不包括妄想和幻觉)、神经症、应激障碍、躯体形式障碍或品行障碍的各种症状,但不符合上述障碍的诊断标准。

(2)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

精神障碍开始于心理社会刺激(但不是灾难性的或异乎寻常的)发生后一个月内,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一个月,应激内容消除后,症状持续一般不超过六个月。

(4)排除标准

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应激障碍、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以及品行障碍等。

(5)临床类型及分期

CCMD-3的诊断标准将适应性障碍按临床类型、分期分为短期抑郁反应、中期抑郁反应、长期抑郁反应、混合性焦虑抑郁反应、品行障碍为主的适应障碍、心境和品行混合性障碍为主的适应障碍等。

【鉴别诊断】

1.情感性精神障碍

主要是与抑郁症鉴别,虽然适应障碍在情绪上主要以抑郁、烦恼为主,抑郁症也可在生活事件后发生,但抑郁症随着病情的发展明显超出生活事件本身,且抑郁症还存在着一些如晨重夕轻、明显的悲观消极、消瘦等特征性症状,病程一般较长等。

2.其他应激障碍

适应障碍与急性应激障碍及PTSD的主要区别在于应激性事件的强度和性质,起病时间和病程也有所不同。急性应激障碍及PTSD的应激性事件均强度较大,而适应障碍的应激性事件的强度则明显较小,多为困难处境;在起病时间和病程上,急性应激障碍起病一般紧接着事件之后,病程一般短于四周,PTSD的起病时间与适应性障碍较难区分,但病程上,在应激性事件消除的情况下,适应性障碍持续时间较短,而且一般不会出现闪回和触景生情等现象。

3.神经症

 神经症也可能在一定的生活事件后发生,其临床表现常常各式各样,包括抑郁、焦虑、烦恼、不知所措和生理功能障碍等。但神经症的临床症状不完全取决于生活事件,即不一定存在直接的关联,且临床进程也与生活事件等应激源无关,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

4.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足以存在躯体症状的先占概念,反复求医,忽略或否认心理、社会因素存在和作用为特征的一种神经症,可有一定的生活事件,但症状表现及与生活事件的关联性等均与适应障碍存在着较大区别。

5.品行障碍

青少年的适应性障碍可表现为品行障碍,但品行障碍的发生一般缺乏有明确时序关系的生活事件,症状较顽固,病程较长,治疗困难。

【治疗】

1.原则

 适应障碍的治疗以减少或消除应激源、解除症状、提供支持、重建适应方式为主。治疗方法以心理治疗、环境调整为主,必要时辅以小剂量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

2.治疗方法

(1)心理治疗

以问题指向性为主,治疗内容有:①定义和罗列造成适应障碍的原因;②分析和考虑有哪些现实和可行的方法,可以解决或减轻问题;③选择一个最适宜和可能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决;④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如获得成功就选择另一个问题继续进行,如不顺利则改换另一个问题再作尝试。其他还有反省自身的性格特征、完善自我、调整和掌握有积极意义的应对方式和心理防御机制等。

(2)环境治疗

适应障碍常常是患者对应激状态应对失败的结果,一定条件下的环境治疗有积极意义,但为了长远的目标。不可轻易无条件地逃避或改换环境,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灵活的环境治疗方案,如:①患者的情况较重,一时难以用其他方法解决或缺乏安全性,可暂时离开和调整环境;②患者的情况并非十分严重,或可在心理治疗、药物等作用下坚持,则可以在一定范围或局部调整环境,以保持部分时间与环境的接触,允许有一个暂时的躲避等;③如果患者的适应性问题并不十分严重,只是出现了轻度适应性问题,则可以在支持、生活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保持与环境的接触,进行社会适应性锻炼,提高社会适应水平。

(3)药物治疗

仅在症状严重、配合心理治疗或患者出现自杀言行等危机状态时才酌情小剂量使用,以小剂量抗抑郁和抗焦虑剂治疗为主,在患者处于危机状态或出现行为障碍时,可酌情、小剂量、短暂使用强镇静剂或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氯丙嗪等。

(4)其他治疗

加强支持,增加支撑点,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及社会支持,调整和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等。

病例摘要

患者,男,36岁,记者。因疲乏、喉疼和头疼3个月到内科就诊。出现这些症状之前几周知道自己血液HIV阳性。全面体检除喉疼引起的喉部轻度炎症外,健康状况良好,血、尿常规检查无异常,但是他担心上述症状是艾滋病的前驱症状。他常常不由自主想到死亡,并反复出现疾病迁延,受人遗弃的想法。再看了有关艾滋病的书后,他理解检验结果阳性并不说明自己一定患此病,但不能控制反复思考令人痛苦的缓慢死亡。内科介绍到精神科就诊。

提问1:病史询问应着重注意哪些?

1.患者的情绪状态;

2.行为表现;

3.是否存在生理功能障碍;

4.患者的人格和社会适应情况;

5.症状特点和病程特点;

6.个人生活经历;

7.家族史和既往史;

8.早期或童年经历。

提问2:初步考虑该患者可能有哪些疾病?

1.精神分裂症;

2.抑郁症;

3.强迫症;

4.癔症;

5.艾滋病所致精神障碍;

6.人格障碍;

7.应激相关障碍;

8.同性恋;

9.海洛因依赖;

10.焦虑症。

提示:

提示:他向精神科医生诉说躯体症状,不能集中注意力工作。想自己的职业与追求其他利益相比是否有价值,他越来越关心与职业有关的应激可能有的致残作用,又担心应激事件本身可能削弱免疫系统。

提问3:应做哪些检查?

1.SAS;

2.SDS;

3.SCL-90;

4.WPPSI;

5.HAMA;

6.MMPI;

7.EPQ;

8.HAMD;

9.SPM。

提示:

提示:上周他听说本市有2名艾滋病患者而更加焦虑。他看报时回避任何和艾滋病有关的内容,也回避任何可能讨论艾滋病的场合。他在没有想自己问题的情况下也能体验到愉快,食欲和睡眠没变化。但反复做噩梦,梦到自己患了一种神秘的病死亡。他希望治疗能使“应激”减弱,这样能“帮助免疫系统击退艾滋病”。

提问4:此时应考虑下列哪个诊断?

1.抑郁症;

2.强迫症;

3.创伤后应激障碍;

4.艾滋病所致精神障碍;

5.急性应激障碍;

6.适应障碍;

7.焦虑症。

提问5:若考虑急性应激障碍,哪些不符合该诊断?

1.病程;

2.生活事件;

3.疾病发展规律;

4.患者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评价;

5.预后;

6.社会功能和自知力;

7.抑郁、焦虑、害怕等情感症状;

8.强烈的恐惧体验。

提问6:若考虑创伤后应激障碍,请问创伤后应激障碍有下列哪些表现?

1.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

2.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噩梦;

3.被害妄想、关系妄想;

4.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

5.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6.选择性遗忘;

7.害怕会患不治之症;

8.焦虑、抑郁、易激惹;

9.躯体症状的先占观念;

10.反复发生错觉、幻觉。

提问7:该患者最后诊断为适应障碍,以下哪些治疗方法对该患者有效?

1.心理治疗;

2.适当调整环境;

3.氯氮平;

4.地西泮;

5.电休克;

6.氟西汀;

7.米氮平;

8.利培酮;

9.暴露疗法。

提问8:在我国既往的精神疾病分类中,应激相关障碍又称心因性精神病,它一向被列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包括哪些疾病?

1.反应性精神障碍;

2.偏执性精神病;

3.周期性精神病;

4.旅途性精神病;

5.适应性障碍;

6.感应性精神病;

7.惊恐障碍。

提问9: DSM-Ⅳ和ICD-10两个分类系统都对应激障碍的典型表现进行了描述,DSM-Ⅳ诊断应激障碍是要求典型的焦虑或警觉性增高,同时应有“解离”症状,下列哪些是他的“解离”症状?

1.麻木或与环境的疏远感;

2.幻听、幻视;

3.木僵;

4.对周围环境的觉察力降低;

5.现实解体;

6.抑郁、焦虑;

7.警觉性增高;

8.人格解体;

9.解离性遗忘。

诊疗及解题思路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下一篇:病例 焦虑性神经症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