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指与遭遇到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有关,并延迟出现和(或)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这类事件几乎能使每个人产生弥漫的痛苦,如天灾人祸、战争、严重事故、目睹他人惨死、身受酷刑、成为恐怖活动、强奸或其他犯罪活动的受害者。患者常出现创伤性体验的反复重现、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等。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精神疾病的家族史和(或)既往史、早期或童年存在严重心理创伤、某些人格特质、持续或叠加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系统不良及躯体健康状况欠佳等。
终身患病率为1.0%~2.6%,但在高危人群,如经历战争的老兵,暴力事件的受害者中,患病率可达3%~58%。36%的遭遇火山爆发人群、30%的志愿救火者和劫难幸存者、45%遭遇灾难的妇女会发生PTSD,在经历心理或身体创伤以后,女性比男性更易罹患PTSD,比例为2∶1。
【临床表现】
精神障碍常延迟发生,在遭受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病程可长达数年。对绝大多数人而言,PTSD在恐怖事件发生后的三个月内出现,但对有些人而言,PTSD的症状直到多年以后才会出现。此外。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并发症较高,其中酒精滥用为20%~70%,广泛性焦虑为40%~70%,抑郁症为35%~50%,药物滥用为10%~25%等,并与创伤性经历的类型相关。常见的主要症状包括以下几种:
1.感知觉障碍
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持续的警觉性增高;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噩梦;反复发生错觉、幻觉;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周年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易激惹;集中注意困难;过分地担惊受怕等。
2.情感障碍
主要有焦虑、抑郁,情感稳定性差,可能出现激情状态及自杀倾向等。
3.其他临床表现
由于患者亲身经历灾难性事件,其中一些患者会产生内疚和自责。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等。这些问题可能是困扰患者的核心问题,也是导致患者病情迁延、甚至自杀的缘由所在,应予以关注。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境的回避;极力不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兴趣爱好范围变窄。多数患者会逐渐发现和找到一些暂时缓解的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借酒消愁等。
【诊断标准】
CCMD-3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①遭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如天灾人祸)。②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并至少有下列一项: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噩梦;反复发生错觉、幻觉;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或周年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③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至少有下列一项: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易激惹;集中注意困难;过分地担惊受怕。④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境的回避,至少有下列两项:极力不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兴趣爱好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经历无关的某些活动仍有兴趣;选择性遗忘;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
(2)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
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即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数月后,罕见延迟半年以上才发生),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三个月。
(4)排除标准
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他应激障碍、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等。
【鉴别诊断】
1.情感性精神障碍
主要是与抑郁症鉴别,虽然应激相关障碍在情绪上主要为焦虑和抑郁为主,抑郁症也可在生活事件后发生,有突出的兴趣下降、不与他人接触、感到前途渺茫等表现,但抑郁症随着病情的发展明显超出生活事件本身,且抑郁症还存在着一些如晨重夕轻、明显的悲观消极、消瘦等特征性症状,不存在与创伤性事件相关联的闯入性回忆和梦境,也没有针对特定主题或场合的回避,病程一般较长等。
2.其他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和PTSD的主要区别在于起病时间和病程,急性应激障碍起病一般紧接着事件之后,病程一般短于四周,若症状持续超过四周,应将诊断更改为PTSD。
3.神经症
恐惧症、焦虑症等同样存在着焦虑、回避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也可能在一定的生活事件后发生,但在生活事件的强度、症状表现等方面与PTSD仍存在着较大区别。
4.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是以存在躯体症状的先占观念,反复求医、忽略或否认心理、社会因素存在和作用为特征的一种神经症,但在生活事件的强度、症状表现等方面与PTSD仍存在着较大区别。
【治疗】
1.原则
PTSD的治疗原则是帮助患者提高应对技巧和能力,发现和认识其具有的应对资源,尽快摆脱应激状态,恢复心理和生理健康,避免不恰当的应对造成更大的损害。须在治疗过程中关注患者可能存在和出现的内疚和自责。治疗方法以心理治疗、环境调整为主,必要时辅以小剂量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一般8周能见到效果,但须维持12个月以达到充分的效果。
2.治疗方法
(1)心理治疗
根据患者所处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当患者处于否认、麻木阶段时,治疗策略为:①通过鼓励患者复述创伤性经历、帮助患者改变防御方式以减少压抑和自控;②通过鼓励患者用言语描述、联想、回忆、表达性治疗手段及重新体验创伤性经历等,以达到宣泄的目的;③通过解释情绪的产生和作用,帮助患者理解情绪与自我及他人的关系;④鼓励和调动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缓解患者的麻木情绪,重新调整和掌握更有积极意义的应对方式和心理防御机制。反省自身的性格特征,完善自我。
当患者处于强迫性重复时,治疗策略为:①通过减少刺激、重新组织已感受到的信息、允许依赖、理想化并予以支持等,帮助患者重新整理对外界的认识;②通过区分现实与幻想、改变当前的认知结构、区分自我和客观原因、教育患者忽略与应激有关的信息等,以达到疏通和重新组织痛苦经历;③通过脱敏、放松训练及必要时的抗焦虑剂的使用缓解焦虑情绪等。
(2)药物治疗
可根据病情给予抗焦虑和抗抑郁剂治疗,可酌情使用情感稳定剂,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或碳酸锂等对症治疗。
(3)其他治疗
增加支撑点,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及社会支持,重新调整和建立更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PTSD的治疗有一定难度,虽然大多数患者可痊愈,但约有15%患者的病情持续多年,或转变为持久的人格改变,在周年纪念日时症状波动较大,复发概率较高。
张某,男,32岁,北川某单位职工。“5·12”地震那天下午14∶08分,他提前去单位,临走之前,他3岁的孩子正在睡觉,他下意识地亲吻了孩子胖墩墩的屁股。20分钟后,地震发生,当他迅速返回自己的住所时,只有一棵直立的树提醒那是他全家人的居所所在。他脑袋一片空白,无法相信这一切,很快,他相信救援队伍一定会救出他所有的亲人。可此后让他挥之不去的痛苦,恰恰是他亲眼目睹所有亲人被挖出的那一幕幕,包括母亲、妻子以及孩子都已被钢筋水泥压成了肉泥。之后的1个月,他表现得非常容易冲动、容易发脾气,经常埋怨,脑海时常闪现亲人从废墟中被挖出时的那一幕幕,痛苦不堪,经常独自发呆、落泪,注意力无法集中。逐渐变得很冷漠,不愿意与任何人谈论与地震有关的事情,做噩梦,经常被吓醒,宁愿睡帐篷,也不愿意再住高楼,容易被突然的余震晃动吓得全身无力、心慌、头晕。等被送去就医时,已经距离地震半年时间,但上述症状仍然明显,对未来茫然,没有任何的打算。
提问1:该患者存在哪些症状?
1.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
2.错觉;
3.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
4.兴趣爱好范围变窄;
5.幻觉;
6.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
7.妄想。
提问2:此时应考虑下列哪个诊断?
1.抑郁症;
2.强迫症;
3.创伤后应激障碍;
4.癔症;
5.急性应激障碍;
6.适应障碍;
7.焦虑症。
提问3:若考虑急性应激障碍,哪些不符合该诊断?
1.病程;
2.生活事件;
3.疾病发展规律;
4.患者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评价;
5.预后;
6.社会功能和自知力;
7.抑郁、焦虑、害怕等情感症状;
8.强烈的恐惧体验。
提问4:若考虑创伤后应激障碍,请问创伤后应激障碍有下列哪些表现?
1.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
2.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噩梦;
3.被害妄想、关系妄想;
4.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
5.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6.选择性遗忘;
7.害怕会患不治之症;
8.焦虑、抑郁、易激惹;
9.躯体症状的先占观念;
10.反复发生错觉、幻觉。
提问5:该患者可采取哪些治疗措施?
1.放松训练;
2.肌肉注射氟哌啶醇;
3.认知疗法;
4.厌恶治疗;
5.暴露疗法;
6.抗抑郁剂;
7.抗焦虑剂;
8.系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