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枢兴奋剂
中枢兴奋剂是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
1.分类
根据其主要用部位可分为三类:①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能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促进脑细胞代谢,改善大脑机能,代表药物是咖啡因等;②主要兴奋延脑呼吸中枢的药物,能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该中枢,增加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又称呼吸兴奋药,对血管运动中枢亦有不同程度的兴奋作用,代表药物是尼可刹米、回苏灵、戊四氮等;③主要兴奋脊髓的药物,能选择性兴奋脊髓,它是另一类型的中枢兴奋药,因中枢兴奋的表现是阻止抑制性神经递质对神经元的抑制作用所致,代表药物为士的宁、印防己毒素。
需要说明的是,中枢兴奋药作用部位的选择性是相对的,随着药物剂量的提高,不但兴奋作用增强,而且对中枢的作用范围亦将扩大。在中毒量时,上述药物均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广泛而强烈的兴奋,发生惊厥。严重的惊厥可因能量耗竭而转入抑制,此时,不能再用中枢兴奋药来对抗,否则由于中枢过度抑制而致死。具体应用时,要严格掌握剂量及适应证,并须结合输液、给氧等措施。对因呼吸肌麻痹引起的外周性呼吸抑制,中枢兴奋药无效。对循环衰竭导致的呼吸功能减弱,中枢兴奋药能加重脑细胞缺氧,须慎用。
2.中枢兴奋剂的药理作用
中枢兴奋剂药理作用广泛,除主要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以外,还对心血管系统有强烈的兴奋作用;抑制食欲和发热;可卡因还有强效局部麻痹和缩血管作用。一般小剂量兴奋剂可使人保持警觉状态、精力充沛和自信,所以小剂量苯丙胺、可卡因曾用于减轻疲劳感,改进简单的脑力工作效率,还可短期内提高运动成绩;大剂量时上述各效应增强,并导致烦躁、易冲动和情绪多变,有时“健谈”得令人讨厌。苯丙胺类减肥的原因主要是抑制食欲、减少摄食,另外增加体力活动也消耗体能,有降低体重作用。小剂量苯丙胺类可使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但因反射性心跳减慢,心输出量不变,使平滑肌收缩,兴奋脑呼吸中枢,减轻多种镇静催眠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
中枢兴奋剂对多种神经递质系统有明显的影响,其中枢兴奋的机理也十分复杂,目前这类药物急性中枢兴奋的机制有三点较明确:①增加突触间兴奋性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的含量:如促进儿茶酚胺类神经末梢释放NE和DA(苯丙胺类以此途径为主),阻断NE和DA再摄取(可卡因以此为主) ;抑制单胺氧化酶,减少NE和DA的破坏等。②直接作用于NE、DA受体(如致幻性苯丙胺类MDMA)。③减少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的含量(MDMA以此为主)。中枢兴奋剂除对DA、NE、5-HT等神经系统有影响外,对胆碱能也有明显影响。
(二)中枢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包括咖啡或茶中所含的咖啡因,但引起关注的主要是可卡因及苯丙胺类药物的滥用及所致精神障碍。
1.可卡因所致精神障碍
可卡因是一种中枢兴奋剂和欣快剂,常见的摄入方法有皮下注射和鼻吸两种。小剂量时可以协调运动性活动,随着剂量增加则出现震颤,甚至肌强直性抽搐。可卡因还可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呕吐等。
(1)临床表现
可卡因一次适量使用可引起欣快、兴奋、脸红,但欣快感消失后会出现情绪低落、恐惧、疲乏无力,为避免这种不愉快的感觉并追求快感,使患者反复渴求用药,形成精神依赖。一次大量用药或反复小剂量用药均可产生精神症状,表现为片断的幻听、幻视,欣快、情绪不稳,敏感多疑、被害妄想等。严重时可出现谵妄和大量丰富的幻觉,常见的有幻听、幻触等。患者可受幻觉的影响出现冲动、伤人和自杀行为,并可有瞳孔扩大、耳鸣、口干等症状。精神症状可于停药数日后消失,妄想则可持续数周。可卡因依赖者可出现一种特殊的闪回现象(flash back),即停药时有短暂的不安、乏力和情绪低落等症状,但度过这段时期可恢复至正常。但在用药中止1个月后,体内已无药物存在,有时还会突然出现类似用药时的症状。
(2)治疗
对滥用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指脱毒治疗和防止复发治疗,主要应用抗抑郁药(如米帕明、氟西汀)、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金刚烷胺)、抗癫痫药(卡马西平)、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曲酮)等。对于出现精神分裂症样症状的患者可适当选用抗精神病药对症治疗。防止复发治疗主要采用行为治疗、心理治疗、家庭治疗、康复治疗等综合性非药物治疗措施。
2.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
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TS)主要包括苯丙胺(安非他明,amphetamine)、甲基苯丙胺(冰毒,methamphetamine)、麻黄碱(ephedrine)、3,4-亚甲二氧基甲基安非他明(摇头丸)等。苯丙胺类药物在医疗上主要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减肥、发作性睡病。由于近年来,此类药物在我国的滥用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卫生部于2009年制定了《苯丙胺类药物依赖诊断治疗指导原则》,予以印发执行。
(1)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大量滥用苯丙胺类药物可引起血压升高、脉搏加快或减慢、头痛、恶心、呕吐、出汗、口渴、发热、瞳孔扩大、睡眠障碍等,部分滥用者可出现咬牙、共济失调。严重者出现心律失常、惊厥、循环衰竭、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昏迷甚至死亡。
2)慢性中毒
长期大量滥用苯丙胺类药物可出现体重下降、磨牙动作、口腔黏膜损伤和溃疡、较多躯体不适主诉、肌腱反射亢进、运动困难和步态不稳等,伴有注意力和记忆力等认知功能障碍。
3)精神障碍
可在长期滥用药物后逐渐出现,也可在一次滥用后发生,其症状表现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相似,应注意鉴别。表现为错觉及幻觉、敏感、多疑、偏执、被害妄想、自伤和伤人等,个别患者出现躁狂样表现。
4)戒断症状
苯丙胺类药物依赖的躯体戒断症状、体征通常不明显,长期、大量滥用苯丙胺类药物后,停止使用数小时至数周可出现用药渴求、焦虑、抑郁、疲乏、失眠或睡眠增多、精神运动性迟滞、激越行为等症状。
(2)诊断
1)ICD-10苯丙胺类药物依赖诊断标准
①具有非医疗目的滥用苯丙胺类药物的强烈意愿;②对苯丙胺类药物滥用行为的开始、结束及剂量难以控制;③滥用苯丙胺类药物的目的是减轻或消除戒断症状;④减少或停止滥用苯丙胺类药物后出现戒断症状;⑤滥用苯丙胺类药物的过程中耐受性逐步增加;⑥不顾社会约束,选择滥用方式的(时间、地点、场合等)自控力下降;⑦由于滥用苯丙胺类药物逐步丧失原有的兴趣爱好,并影响到家庭、社会关系;⑧知道滥用苯丙胺类药物的危害仍坚持滥用;⑨减少或停止滥用苯丙胺类药物后出现戒断症状,重新滥用时剂量较前增加。在以往12个月内发生或存在3项以上即可诊断为苯丙胺类药物依赖。
2)诊断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末次使用苯丙胺类药物48小时内的尿毒品检测结果;②病史、滥用药物史及有无与之相关的躯体并发症,如病毒性肝炎、结核等,还应注意有无精神障碍、人格障碍等心理社会功能的障碍;③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有无注射痕迹、有无相关的精神症状;④性病、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检测结果等。
(3)治疗
采用对症处理,同时给予心理行为治疗。
1)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时需采取如下措施,①将吸毒人员置于安静的环境,减少刺激;②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维持呼吸、循环稳定,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给氧;③鼓励多饮水,如口服滥用药物时间不超过4小时可行洗胃、催吐;④酸化尿液以加快苯丙胺类药物的排泄,予氯化铵,使尿液pH值控制在6.6以下。如果吸毒人员有高热、出汗、代谢性酸中毒,则不宜酸化尿液;⑤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降低体温;⑥若吸毒人员出现惊厥,则缓慢静脉注射苯二氮类药物,如地西泮,静脉注射地西泮能导致喉痉挛或呼吸抑制,应做好气管插管准备;⑦如出现严重高血压应警惕颅内出血,给予紧急处理,可使用酚妥拉明;⑧兴奋激越、行为紊乱,可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氟哌啶醇,肌肉注射,亦可用苯二氮类如地西泮,静脉缓慢注射,如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可使用抗胆碱类药物,如氢溴酸东莨菪碱,肌肉注射。必要时可采取保护性约束;⑨谵妄:可用氟哌啶醇控制兴奋、激越、幻觉、妄想等症状,剂量不宜太大,以免加重意识障碍;⑩中毒程度极重者可采用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
2)精神病性症状
应首先将吸毒人员置于安静的环境中,减少刺激、给予充分安慰,减轻因幻觉、妄想所导致的紧张不安和冲动攻击行为。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也可使用氟哌啶醇。兴奋躁动明显者可用氟哌啶醇,肌肉注射。注意苯丙胺类药物依赖可能导致多巴胺受体敏感性的改变,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在幻觉、妄想症状消失后应逐渐停止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若在急性中毒期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处理时还应参阅急性中毒治疗的相关内容。
3)情感症状
情感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者,应予相应的对症治疗。①抑郁:可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新型抗抑郁药物或三环类抗抑郁药物;②焦虑:建议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如阿普唑仑。如焦虑症状持续存在,可给予丁螺环酮、坦度螺酮等非苯二氮类药物。
4)戒断症状
目前尚无可推荐的替代药物。一般来说,如能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大部分症状可在几日后逐渐消失,不需要特殊处理。部分吸毒人员在停药后出现较为严重的抑郁,可持续数周或更长时间,需密切注意,防范自杀。①抑郁、乏力、渴求等症状严重者可使用抗抑郁药物,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也可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文拉法辛;还可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米氮平。或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如米帕明(丙咪嗪)。②若吸毒人员出现幻觉、妄想症状,建议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也可用氟哌啶醇,待幻觉、妄想症状消失后逐渐停止使用。③谵妄者应进行系统检查以排除其他原因,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内出血、滥用其他成瘾药物或酒精等。
5)心理行为治疗
主要针对患者的心理依赖及其他心理行为问题,主要目的是预防复发和复吸。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心理行为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心理行为治疗应作为药物依赖治疗的重要环节。①动机强化治疗:帮助吸毒人员认识自己的问题,制订治疗计划并帮助吸毒人员坚持治疗,有助于增加戒毒治疗的成功率;②认知疗法:改变吸毒人员的不良认知方式,帮助吸毒人员应对急、慢性药物渴求,强化吸毒人员的不吸毒行为,预防复吸;③行为治疗:通过各种行为治疗技术强化不吸毒行为及其他健康行为,降低复吸的可能性;④集体治疗:通过交流发现吸毒人员间的共同问题,增进吸毒人员间的交流和理解,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也可使吸毒人员在治疗期间相互监督、相互支持,增进其与医师间的接触,有助于预防复吸、促进康复;⑤家庭治疗:通过改善吸毒人员与其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交流,提高治疗支持程度。
患者男性,21岁,无业。患者近2年睡眠不好,睡不实,早醒,情绪不好,不愿见人,经常哭泣,逐渐变得敏感多疑,说满大街都是警察跟踪他,自己的想法别人都知道了,认为周围的人故意针对他,议论他、害他,看电视时认为电视机控制他,曾因怀疑一朋友跟踪自己,而将其轿车砸坏。近半年症状加重,睡眠不好,烦躁,疑神疑鬼,总是躲避。近20天出现情绪差,不愿动,进食少,并常常听到外面有汽车报警器声音,吓得不敢出屋,家人感到其精神不正常,带其来医院就诊。体查、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与医生交流时不愿说话,明显紧张、恐惧,问医生是不是警察装的。
提问1:作为首诊医生,患者目前最可能存在哪些精神症状?
1.情绪低落;
2.关系妄想;
3.意志活动减退;
4.被害妄想;
5.夸大妄想;
6.被跟踪感;
7.物理影响妄想;
8.被洞悉感;
9.思维迟缓;
10.幻听。
提问2:根据患者的目前的表现,哪些诊断的可能性大?
1.偏执性精神病;
2.抑郁症;
3.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4.失眠症;
5.恐惧症;
6.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提问3:作为接诊医生采集病史时,还应特别询问哪些病史?
1.药物滥用史;
2.平时睡眠情况;
3.既往有无抑郁发作史;
4.吸烟史;
5.长期持续饮酒史;
6.器质性及躯体疾病病史;
7.既往人格特点。
提示:
提示:家属介绍孩子一直身体健康,没患过什么病。近五年来,无正式工作,经常与一帮朋友去迪吧玩,常夜不归宿。询问患者后,承认在迪吧里开始用过摇头丸,后来间断吸食冰毒,用后精力旺盛,不用就疲倦,情绪低、发脾气。近二十余日彻底停用冰毒后睡眠少、心情不好、恐惧。
提问4:患者诊断哪一种疾病的可能性最大?
1.偏执性精神病;
2.抑郁症;
3.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4.失眠症;
5.恐惧症;
6.苯丙胺类药物所致精神障碍。
提示:
提示:患者入院后确诊为“苯丙胺类药物所致精神障碍”,用奥氮平治疗20mg/d,疗效较好,痊愈出院。
提问5:ATS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心动过速;
2.瞳孔扩大;
3.血压增高;
4.瞳孔缩小;
5.惊厥昏迷;
6.大汗;
7.肌腱反射亢进;
8.腹痛腹泻;
9.幻觉妄想;
10.情感愚蠢不协调。
提问6:ATS急性中毒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1.置于安静环境,减少环境刺激;
2.及时给予纳洛酮治疗;
3.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降压;
5.多饮水、服药4小时内可行洗胃催吐;
6.抗惊厥;
7.酸化尿液、加快ATS排泄;
8.物理降温;
9.控制兴奋、激越行为。
提问7:ATS戒断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1.用美沙酮或丁苯诺菲替代治疗;
2.对抑郁、渴求重者可选择三环类抗抑郁药或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治疗;
3.若戒断中出现幻觉妄想可选用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利培酮等;
4.在幻觉妄想消失后应继续服用抗精神病药1~2年,巩固治疗;
5.对谵妄者应进行系统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内出血等;
6.可选用可乐定、洛非西丁作为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