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47岁。患者主因“右髋部外伤后疼痛,活动受限1天”入院。患者1天前摔倒,右髋部着地后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站立行走。查体:右下肢肌肉明显萎缩,肌力下降,较左下肢明显变细,双下肢等长。右大腿外侧及内侧见手术切口瘢痕。右髋部压痛明显,轻度肿胀,右下肢纵向叩击痛明显。患者既往小儿麻痹症病史,1985年及1986年两次在我院行右股骨矫形,骨延长手术,现有髓内钉1枚于股骨内存留。X线片提示:可疑右股骨颈骨折,右股骨骨皮质变薄,骨髓腔内见一髓内针存留(图1)。诊断:右股骨颈骨折;小儿麻痹后遗症;右股骨延长术后髓内针存留。

图1 术前髋关节X线片
【治疗原则】
患者骨折类型为Garden分型的Ⅱ型骨折,骨折为完全骨折无移位,该患者既往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病史,患肢存在失用性骨质疏松,既往两次股骨干手术,行股骨干延长并有髓内钉存留于股骨髓腔。患者股骨骨皮质较薄。目前患者的股骨干骨折强度很大程度有赖于存留髓内钉的支持,一旦撤除髓内钉,则股骨干再骨折风险极高。患者髓内钉固定手术已行10年,强行取出髓内钉也存在极大风险甚至可造成术中股骨干骨折。不取出髓内钉,欲行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则存在阻挡,导针及空心钉置入困难。进一步观察发现,患者股骨内存留的髓内钉为通体直径一致的老式髓内钉,于膨大的股骨粗隆部相比相对较细,约占据骨质总宽度的1/2,可尝试围绕髓内钉打入空心钉,从而实现骨折固定的目的。完善相关术前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于入院5天后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
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患肢以牵引床持续牵引,并于C形臂X线机透照下复位。患者为GardenⅡ型骨折,本身并无明显移位,只需固定牵引床并行下肢持续牵引,维持位置即可。在不影响复位的情况下,可将患肢轻度内旋,使股骨颈在维持正常前倾角的情况下尽量平行于地面,以便于术中导针及空心钉置入时的操作,在C形臂X线机透照监控下,从大转子下部经皮打进克氏针。以导针针尖探及股骨前后缘,适当估计进钉位置后,逐渐缓缓轻柔打入,以防与髓内钉碰撞摩擦出现器械意外。尽量多透视,减少导针尝试打入次数,以保护有限的可入钉区域股骨外侧骨皮质。最终打入3枚导针,2枚自髓内钉后方打入,1枚自髓内钉前方打入。C形臂X线机透照位置合适后,测深、钻孔,选择长度合适的AO空心钉3枚沿导针拧入并轮流拧紧加压骨折端。本例患者股骨外侧皮质骨质较好,加压力量较大,复位及固定效果好(图3)。

图3 术中透视情况
撤出导针,再次C形臂X线机透视,见内固定空心钉固定好,位置佳,遂冲洗伤口,全层缝合皮肤切口,术中出血量约30ml。
术后嘱患者卧床,患肢给予T形矫正鞋佩戴固定于中立位。术中一般无需放置引流,但术后48小时应适当加压包扎,并尽量平卧,以减少创面及关节囊内出血。术后行X线检查示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良好(图4)。

图4 术后髋关节X线片
术后第3天即嘱患者坐起并加强翻身,开始患肢的等长肌肉力量练习。因为患者以保头治疗为目的,因此不宜过早下地负重,每月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在加强护理,不出现卧床并发症的前提下,术后3月内必须扶拐免负重行走,应遵循无痛功能锻炼原则。该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骨折愈合良好,开始部分负重向完全负重的过渡性功能锻炼,目标是功能的最大康复,术后半年左右基本恢复正常行走状态。
【随访结果】
患者术后1年左髋关节被动活动VAS疼痛评分0分,主动活动VAS疼痛评分1分;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评分为9分(0~10分,0分为一点也不满意,10分为绝对满意)。Harris评分90分。患者基本达到无痛日常活动,且髋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至今,术后近6年,患者未出现股骨头坏死相关症状及影像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