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80岁。患者主因“外伤后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6小时”入院。查体:右下肢屈曲、内收、外旋畸形,右髋部稍肿胀,腹股沟区压痛及大转子叩痛明显,轴线叩击痛阳性。右下肢感觉、血运尚可。结合X线片诊断:右股骨颈骨折(图1)。

图1 术前髋关节X线片
患者一般情况可,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血压、血糖控制可,可行简单日常活动,可独立行走。
【治疗原则】
患者骨折类型为Gardon分型的Ⅳ型骨折,骨折为完全骨折、完全移位,且移位明显,同时患者合并重度骨质疏松。患者为80岁老年女性,有明确内科并发症,此型骨折不愈合及继发股骨头坏死几率较高,应行人工关节置换术,以提高生活质量,避免二次手术。患者为高龄老人,合并重度骨质疏松,骨质条件差,X线片提示骨皮质菲薄,骨小梁稀疏。患者日常活动少,以室内活动及基本生活自理为主,故行骨水泥型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完善相关术前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控制血压、血糖,停服小剂量阿司匹林,于入院7天后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股骨颈骨折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
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左侧卧位。取右髋外侧入路Watson-Jones切口,以大转子为中心,纵行切开12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开阔筋膜张肌。自臀中肌大转子止点行部分切开,向两侧牵开肌肉,暴露关节囊,掀起关节囊前方的脂肪垫,切开关节囊,显露股骨颈及股骨头,见股骨颈骨折为头下型,股骨头明显旋转移位。用电锯自股骨颈基底切除股骨头,拔头器将其拔出,清理关节囊周缘软组织。股骨干扩髓,扩髓过程发生股骨近端骨质纵向劈裂,遂诊断股骨近端骨折,拟行钛缆环扎固定后再进一步置入假体。以导向器环绕股骨近端后方,将钛缆环绕股骨干近端导出,使其环绕小转子上缘的股骨干骺端。将钛缆游离端穿过另一端的固定装置,链接加压器,旋转加压器,使钛缆环扎力量加压至100N左右。拧紧钛缆固定螺丝,撤除加压器,剪断多余的钛缆残段。进一步扩髓,置入髓腔塞,混合骨水泥并打入髓腔,置入假体柄,清除多余骨水泥,待骨水泥完全凝固后安装试模,比较双腿长度,选择合适的股骨头假体连接双动头后置入。被动活动髋关节,见人工关节稳定性好,活动顺畅,无脱位现象。遂冲洗伤口,缝补关节囊,于大转子重建臀中肌肌止点。关节囊内留置引流管1根,逐层关闭伤口,无菌敷料包扎。术中出血量约200ml,术后安返病房。
术后嘱患者卧床,患肢给予T形矫正鞋佩戴固定于中立位。术中放置引流管1根,术后需严密监测引流量变化及患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术后48小时左右如引流量明显减少,且24小时内小于30ml则拔除引流管。术后行X线检查示人工髋关节假体位置良好(图2)。

图2 术后髋关节X线片
术后第3天即嘱患者坐起并加强翻身(两腿之间夹枕),开始患肢的等长肌肉力量练习,并开始患者被动活动训练(CPM)。患者术后12小时即开始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使用预防剂量4000U,每日一次,直至拆线出院。患者术后3天,开始扶拐或助行器部分负重站立练习。定期行X线检查观察假体情况,加强护理,术后3月内避免负重、深蹲及髋关节过度内收活动。该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无明显疼痛,假体位置良好。
【随访结果】
患者术后半年右髋关节被动活动VAS疼痛评分1分,主动活动VAS疼痛评分2分;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评分为9分(0~10分,0分为一点也不满意,10分为绝对满意)。Harris评分88分。患者基本达到无痛日常活动,且髋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患者未出现感染、脱位等术后并发症,已恢复日常生活,未出现假体松动相关症状及影像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