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宫颈腺癌ⅠB1期
病例 宫颈腺癌ⅠB1期
案例诊断
宫颈腺癌ⅠB1期
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49岁,因“接触性阴道出血4个月,不规则阴道大量出血1次”于2011年8月21日入院。患者4个月前始无明显诱因出现性交后出血,量不多,淡红色至鲜红色,可自止。8月21日凌晨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大量流血,伴血块,并伴头晕。遂至笔者所在医院就诊并收入院。个人史及既往史无特殊。体格检查:T 37.2℃,R 22次/分,BP 92/62mm Hg,P 105次/分,锁骨上及腹股沟淋巴结未及肿大。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发育正常,见大量鲜血及血块涌出;宫颈正常大小,2点处见一直径约3cm的质脆菜花样组织,表面有一血管搏动性出血;子宫前位,正常大小,无压痛;双侧韧带未及增厚,双附件区未及异常,三合诊宫旁未及异常增厚。入院后予以阴道塞纱止血,并完善相关检查:2011年8月21日血常规:Hb 86g/L。2011年8月22日HPV基因分型:18型(+)。2011年8月21日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0.65ng/ml(0~1.5ng/ml)。2011年8月23日PET-CT:宫颈癌,未见明确区域淋巴结转移;左肺上叶前段类结节影,建议随访;右肺上叶前段胸膜下小增殖灶;纵隔7组高代谢淋巴结,考虑为炎性增生;右肾上腺良性小结节;部分颈、胸、腰椎骨质增生。2012年8月23日盆腔MRI:子宫颈前唇体积增大,形成软组织肿块,大小约3.3cm×3cm,于T1 WI上呈等信号,T2 WI上呈稍高信号,DWI弥散受限,增强后明显强化,病变累及阴道前穹隆,宫颈左侧浆膜层毛糙,但与直肠、膀胱分界清楚。阴道左后壁见一类圆形异常信号影,边界清,大小约0.5cm×0.4cm,T1呈高信号,T2压脂呈高信号,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直肠旁间隙见两个小淋巴结影,大者短径0.3cm。双侧卵巢见多个小卵泡,边界清。影像诊断:宫颈癌(ⅡB期),直肠旁小淋巴结;阴道左侧壁小囊肿。2011年8月24日静脉肾盂造影(IVP):膀胱后部充盈缺损,不除外膀胱后方占位性病变;膀胱区高密影,考虑静脉石可能,余泌尿系行程未见结石影;双肾功能良好。2011年8月24日病理:(宫颈)腺癌(中度分化)。胸片(-),肝功能(-),肾功能(-)。

临床决策分析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根据NCCN指南,本例可以有如下选择:①根治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1级证据);②盆腔放疗+近距离放疗,A点剂量80~85Gy;③有生育要求并肿瘤直径≤2cm者可行宫颈广泛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新版指南特别注明仅限于ⅠB1期)。<45岁的未绝经早期鳞癌患者可保留卵巢。具体到这一患者,患者无保留生育功能的要求且病灶的最大直径大于2cm,不适合做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因此可以选择①或②。患者无手术禁忌证,相对年轻,可以耐受手术治疗,一般选择手术治疗而非放疗。宫颈腺癌转移到卵巢的几率平均10%左右,手术时原则上应切除双侧附件。

术中情况及病理结果:

术中情况:术中见盆腔内无明显粘连,子宫正常大小,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包块,盆腔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未扪及增大,遂行根治性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术后剖视标本见宫颈下唇一最大径约3cm的菜花样肿物,侵及1/2宫颈间质。

病理结果:宫颈腺癌(中度分化),肿物大小约1cm×3cm×3cm,侵及外1/2宫颈间质和颈体交界上皮及间质,淋巴管内见癌栓,阴道断端和双侧宫旁软组织未见癌,子宫肌层未见明显病变,增生期子宫内膜,左卵巢囊状卵泡,右输卵管组织呈慢性炎症,右副中肾管囊肿,左输卵管和右卵巢组织未见明显病变,各组盆腔淋巴结未见癌转移。

问题2:如何确定术后辅助治疗?

因癌灶侵及外1/2宫颈间质、淋巴管内见癌栓,术后辅助放疗,全盆外照射46Gy。

点评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MRI检查的麻醉:丙泊酚麻醉下行MRI检查 下一篇:病例 残端宫颈低分化鳞癌ⅡB期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