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经皮跟腱切断松解术+石膏矫正麻醉
病例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经皮跟腱切断松解术+石膏矫正麻醉
案例诊断
先天性马蹄内翻
一般情况

患儿,男,3个月,5.1kg,出生即发现双足内翻。查体:精神反应好,心前区Ⅱ~Ⅲ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双侧踝部跟腱挛缩,双足背屈较困难,踝部活动可,双足内翻明显,双下肢等长。曾于出生后10天于当地医院就诊,给予石膏矫形治疗3次。以“双侧马蹄内翻足”收入院。入院后完善术前化验检查,心脏彩超提示:ASD或卵圆孔未闭,余结构大致正常。心内科会诊,目前无需特殊处理,半岁后复查。入院后第3天,行双侧经皮跟腱切断松解术+石膏矫正术。

麻醉过程

入室后连接常规监护,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体温36.7℃,HR138次/分,呼吸25次/分,BP80/50mmHg,SpO2 97%。静脉注射丙泊酚25mg,舒芬太尼2μg,随后置入1.0喉罩,3%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机械通气VT 50ml,频率24次/分,I∶E=1∶1.5,术中行双侧经皮跟腱切断松解和石膏矫治。手术历时35分钟,停麻醉约5分钟后患儿恢复生理反射、拔除喉罩,安返病房。

讨论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常见的出生畸形,发生率在我国为新生儿的1‰,男性多于女性,可单足,亦可双足累及。引起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病因许多,目前尚无定论,可能与遗传、环境、子宫内胎儿位置等因素有关。患儿出生时即表现出足的畸形,不同程度的下垂,形似马蹄,足尖内指,足心内翻,内侧软组织挛缩,严重者可呈“蟹钳样”畸形。通常就诊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总的治疗原则:依据不同年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治疗方案。根据就诊的年龄,分为六个月之前的保守治疗和六个月之后的手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早期多采用连续石膏矫形,部分患儿需要结合经皮跟腱切断术。

某些骨骼畸形的患儿可能同时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畸形,如先天性马蹄足的患儿可合并并指、多指畸形。如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如ASD或VSD,心功能在Ⅰ~Ⅱ级者能耐受一般性手术。但对出血量较多的大手术,对出血量要进行精确的估计,严格掌握液体的出入量。若同时伴有肺动脉高压,则麻醉风险显著增加,一般应延缓手术。

婴儿石膏矫形曾采用清醒无麻醉方式,如哺乳、给玩具等让患儿安静。但实际上,效果不佳,石膏往往被蹬踏而损坏或变形,导致矫正力度不够。为增加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更好地实施治疗,我院采用了全凭吸入七氟烷麻醉的方式。全麻大大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Ponseti手法复位和石膏矫形的要求和目的都能够很好地实现。七氟烷诱导和苏醒同样迅速,单纯石膏矫形没有强刺激,不需要开放静脉,减少了患儿的恐惧感,它是我院门诊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因经皮跟腱松解术刺激较大、时间稍长,所以病例二患儿采用喉罩全麻的方式,诱导应用短效镇静和少量镇痛药物,可不用肌松剂,维持用七氟烷,此种方法便于控制气道,并可以提供较强麻醉镇痛,较局麻有明显优势,如局麻下行跟腱切断,可增加手术难度,容易损伤内踝血管神经,甚至误将腱膜全部切断,不利于跟腱愈合。

七氟烷是近年来用于临床的新型吸入麻醉药,具有血气分配系数(0.63)低,吸收、清除快和刺激性小等优点,适用于小儿麻醉诱导。由于小儿的肺泡通气量及心排血量按体表面积计算大于成人,组织血液循环丰富,且小儿的血/气、油/气分配系数更低,吸入药物更易到达血供丰富的脑组织,故在小儿的临床麻醉实施中,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七氟烷吸入诱导。采用七氟烷吸入诱导,患儿呼吸暂停发生率低,对BP和HR的影响较小,血流动力学亦较为稳定,诱导更平稳。高浓度的七氟烷预充在环路内可运用于儿童患儿的快速诱导。

点评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石膏矫形麻醉 下一篇:病例 先天性斜颈:氯胺酮麻醉行右侧胸锁乳突肌切断松解术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