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女,1个月,体重4kg。主因“哭闹不安3天,咳嗽、气喘伴水样便1天”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弱,呼吸浅促,面色及口唇发绀,咽充血。鼻扇阳性,吸气性三凹征阳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喘鸣音。HR 176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心前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软,肝肋下4cm,剑突下2cm。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四肢末梢凉。血常规:WBC 6.45×109/L;中性粒细胞占52%,淋巴细胞占42%;Hb 124g/L。静脉血气:pH 7.145,PCO2 58.9mmHg,PO2 33.7mmHg,BE- 8.1mmol/L。胸片:心影明显增大,肺内实质浸润。超声心动图报告:右房室内径重度增大,右心室前壁增厚,运幅增强。左房室内径偏小。房间隔卵圆窝处回声脱失约6.9mm。室间隔回声连续完整。主肺动脉内径增宽。左右肺静脉均汇入一共同静脉腔,经扩张的冠状静脉窦,回流入右心房。临床诊断:①肺炎;②呼吸衰竭;③先天性心脏病,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心内型);④肺动脉高压;⑤三尖瓣反流;⑥卵圆孔未闭。患儿入院后即予NCPAP呼吸支持,抗炎、化痰、止咳、平喘等对症治疗。前列地尔保持导管血流,缓解低氧血症。入院第10天,患儿一般情况明显好转,准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正术。
患儿入室后监测生命体征,P144次/分,RR25次/分,BP80/50mmHg,经皮氧饱和度90%。静脉给予氯胺酮1mg/kg后,患儿停止哭闹,继续给予芬太尼5μg、维库溴铵1mg及咪唑安定1mg诱导,插管时发现患儿腭裂、声门位置偏高,三次试插管后成功,插入3.5mm(ID)气管导管,应用定压模式行机械通气。右侧股动脉和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测压,术中间断静脉给予芬太尼2μg/kg、维库溴铵0.1mg/kg及咪唑安定0.2mg/kg,酌情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术中见心脏扩大,右心房、右心室增大明显。四根肺静脉形成共腔,汇入巨大冠状静脉窦,PDA,左心房、左心室明显变小。切开右心房显露房间隔缺损(ASD)及扩大的冠状静脉,用补片连续缝合扩大的房间隔,并将共腔隔入左心房,冠状静脉窦隔入右心房。开放循环后心脏自动复跳,窦性心律及结性心律交替,强心治疗,BP、HR维持基本满意,但气管导管内可吸出少量鲜血。停体外循环后,定压通气,吸入纯氧,峰压在25cmH2O,RR为30次/分,PEEP 4cmH2O,SpO2 98%,间断从气管导管中可吸出鲜血。总转流时间109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64分钟。手术结束揭去敷料时,发现气管导管脱出,立即行气管插管,患儿口腔内血性分泌物较多,清除后插入气管导管,听诊双肺呼吸音不清、麻醉气体监测仪监测不到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拔出气管导管面罩通气。反复换人插管三次,不能确定气管导管在气道中。插管时患儿脉搏SpO2明显下降、HR、BP下降,插管后没有明显改善,拔除插管行面罩加压给氧后有所好转。鉴于患儿麻醉诱导插管不顺利,目前生命体征不稳定,心肺功能受限,面罩通气引起胃肠胀气,置入1.0喉罩后,生命体征基本稳定,SpO2 85%,BP 62/34mmHg,HR 130次/分。急请心脏ICU医师会诊,再次气管插管,插管后吸出大量的血性分泌物。加压给氧下,双肺可听到呼吸音并可监测到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患儿一般情况好转,转入CICU。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发生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是少数需行急诊手术的心脏疾病之一,并可引起各种完全不同的生理变化和临床症状,早期诊断且及时采取手术是挽救危重小体重患儿的关键。TAPVC是一种复杂心脏畸形,左右肺静脉直接或间接同右心房相连接,使上下腔静脉血和经肺静脉的全部氧合血回流至右心房。临床一般以解剖类型分为四类:心上型指肺静脉异位回流连接至心上体静脉系统,包括上腔静脉、左上腔静脉或奇静脉。约占TAPVC的45%,这类畸形大部分为左、右肺静脉在心房后汇合形成汇总静脉,然后通过垂直静脉与左上腔静脉相连,经无名静脉、上腔静脉回流至右心房。也有汇总静脉从右侧上腔静脉后缘直接连接;心内型指肺静脉异位连接至右心房,占25%。大部分患儿的肺静脉总干与冠状静脉窦连接,也有少量患儿的肺静脉总干直接与右心房连接,或各肺静脉分别开口于右心房内,使肺静脉血直接流入右心房;其他的类型有心下型和混合型。在肺静脉异位引流通路上的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发生梗阻,当肺静脉梗阻时,肺部小动脉通常伴有形态学改变。肺动脉肌肉化程度增加,并且这种变化常常延及远端更小的动脉。从病理生理学讲,由于肺静脉氧合血的回流全部进入右心房,左心房只接受经右心房内分流的混合血,因此其影响因素取决于ASD大小、肺静脉回流是否梗阻和心房内分流量的大小。分流量极小的病儿往往梗阻严重,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心衰,如果不治疗,会发生不可逆的肺血管梗阻性病变。本组两例术前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发绀、心功能不全等表现,经迅速抢救,呼吸支持、深静脉置管及药物治疗,积极处理后赢得了宝贵时间,最终紧急手术转危为安。针对TAPVC患儿有肺动脉高压、急性充血性右心衰竭和心脏右向左分流的病理生理改变,麻醉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反应所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避免加重缺氧,防止PVR增高,同时降低手术操作引起的全身应激反应。如果小婴儿因恐惧引起哭闹,会加重肺动脉高压,加重发绀,麻醉诱导时力求快速而平稳。对于术前已开放静脉的患儿,可以通过静脉给予氯胺酮1mg/kg开始诱导,术前给予口服咪达唑仑糖浆0.5mg/kg亦能起到良好的术前镇静作用。麻醉诱导药在推注过程中可引起心肌抑制,HR和BP下降,在CPB未建立前BP和HR难以维持,应给予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等正性肌力药支持。如果有低血容量,要注意静脉补液,但不应补得太多太快,维持CVP 5~7cmH2O。主动脉开放后要持续给予正性肌力药,复温达到肛温35℃时,患儿可以尝试脱离体外循环。对于择期手术患儿,这个过程相对平稳,但术前有严重梗阻的患儿,体外循环可使肺血管阻力短暂增加。撤离体外循环后10~15分钟,肺动脉压力有时接近于体循环压力。在这个时期,通气支持非常重要。要给予患儿纯氧及一氧化氮吸入,轻微过度通气。如果吻合口通畅,撤离体外循环后15分钟之内肺动脉压力可明显下降,如果肺动脉压力仍然很高,应考虑到吻合口梗阻的可能。术前肺静脉严重梗阻的TAPVC患儿,肺动脉肌化程度很高,术后几天要给予适当的通气支持以降低肺血管阻力。
病例二患儿术前存在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后有肺出血。该患儿在手术结束时意外脱管。当时情况紧急,口腔内有鲜血、量多,患儿处于特殊体位。患儿诱导时插管不顺利,给麻醉医师再次插管造成心理负担,三人三次插管后均不能确定气管导管是否位于气管之中。经过ICU医师会诊后明确患儿有气道出血引起的气道阻塞,清除气管内血块后,患儿化险为夷。此患儿年龄小,头大颈短,而且术前有肺炎,呼吸道分泌物多,气管导管容易脱出。要高度重视脱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