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
病例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
案例诊断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
基本病情

这位35岁的女性患者当初并没有意识到其所患心脏病的致命后果。当她于2003年在当地检查发现“肥厚型心肌病”时并无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任何相关症状,只是因发热就诊时偶然发现的。当时的发热症状被当地的卫生院诊断为咽炎,经青霉素治疗数日后即体温正常了。作为中国中部偏南省份安徽省的一位农村妇女,日常的家庭和田间劳动并不轻松,在她被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最初3年,做这些劳动时并无任何不适症状,生活和劳动丝毫不受影响,也未再出现发热症状。患者于2005年初夏怀孕,2006年3月顺产一男婴。尽管对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妊娠和分娩都意味着可能诱发心力衰竭的风险,但她却顺利度过了这个时期而没有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只是到了2006年6月,即分娩3个月后,可能因受凉而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伴有寒战、头痛等。自以为感冒发热,使用青霉素治疗数日后体温即正常。但间隔10天日后再次发热,仍以感冒治疗后热退。此后4个月内体温反复升高多次,均给予感冒药及抗生素治疗。直至4个月后出现了胸憋、气短、乏力等症状,才到当地一个市级医院的心内科就诊,做超声心动图发现室间隔增厚和二尖瓣可疑赘生物,随后即住院诊治,行2次血培养和1次骨髓培养均显示松鼠葡萄球菌,遂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在使用头孢哌酮(三代头孢菌素)抗菌治疗10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做胸片和B超检查报告双侧大量胸腔积液,行胸腔穿刺4次,每次抽出淡黄色胸腔积液800~960ml,胸腔积液常规检查显示为漏出液,考虑为心力衰竭所致。给予口服利尿剂等治疗,胸憋、气短等症状不能缓解,虚弱和乏力症状越来越明显,故于2006年11月6日来到我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急诊就诊并收入重症监护病房进一步诊治。既往无高血压病史,个人史无特殊。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和猝死患者。

患者来我院急诊时病情已十分严重,入院时查体可见:T 35.5℃、P 110次/分、R 25次/分、BP 95/47mmHg。一般情况很差,精神萎靡,虚弱无力,气短不能平卧,45度卧位,贫血貌,巩膜无黄染,口唇轻度发绀,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心界向左扩大,心音清晰,心律齐,心率110次/分,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Ⅳ/6级粗糙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心尖部传导。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部平软,肝大肋下6cm,有压痛,脾未及,腹水征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WBC 10.51×109/L,N 81.5%,RBC 3.26×1012/L,HB 86g/L。②血气分析:pH 7.508,PaCO2 34.1mmHg,PaO2 57.1mmHg,BE 3.8mmol/L,SaO2 92.4%。③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等正常。④血清白蛋白31g/L。⑤血清总胆红素47.5μmol/L,结合胆红素16.5μmol/L。⑥血沉40mm/h。⑦C反应蛋白14.27mg/L。⑧NT-proBNP 2754.3pg/ml。⑨甲状腺功能正常。

1.心电图(图1)

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10次/分,左房肥大、左室肥大。

图1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左室肥大

2.X线胸片

示两肺淤血、透光度减低,双侧少量胸腔积液,主动脉结不宽,肺动脉段平直,左室增大,提示左心受累疾病,肺水肿。

3.UCG(2006年11月8日)

左房扩大(45mm)、左室内径正常(49mm)、LVEF 78%,室间隔和左室前壁明显增厚,最厚处33mm,室壁回声粗糙,呈斑点样改变,心肌纹理排列紊乱,运动减低,余室壁厚度正常。M型超声可见二尖瓣叶完全SAM现象。二尖瓣前叶瓣体中下段回声明显增强,回声不规则,随瓣叶呈连枷样摆动。左室流出道内径狭窄,最窄处位于室间隔基底部,主动脉瓣收缩中期提前关闭。心包腔未见异常。双侧胸腔内可见大量液性暗区。左室流出道探及收缩期高速射流,峰值压差96mmHg。收缩期二尖瓣大量反流信号。超声诊断: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二尖瓣前叶赘生物形成伴腱索断裂,二尖瓣大量反流,双侧大量胸腔积液。

4.腹部B超

2006年11月17日在患者住院治疗10天后B超检查肝胆胰脾双肾结构和血流未见明显异常。

临床决策分析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选择

针对患者的上述病情,治疗主要解决下列3个方面的问题: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如何选择抗菌药物?是否进行手术治疗?②心力衰竭的治疗,如何稳定血流动力学,消除肺部淤血水肿、胸腔积液等;③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在有严重的左室流出道狭窄的情况下,如何选择手术治疗?④合并症的治疗,纠正贫血和低白蛋白血症。

1.内科治疗

(1)抗感染治疗

在血培养阳性的情况下,依据药敏试验选择如下抗菌药:左氧氟沙星0.2g ivgtt q12h和口服利福平0.3g bid。入院后患者体温保持正常,多次血常规示血象偏高,多次复查血培养均阴性。

(2)心力衰竭的治疗

患者入院来一直血压偏低(80~90/50~60mmHg),心率偏快90~110次/分,以多巴胺持续静脉泵入以维持血压。针对肺部淤血水肿,予呋塞米40mg qod iv(单日)、布美他尼1mg qod iv(双日)、同时口服氯化钾缓释片1.0g tid。对右侧胸腔大量积液进行穿刺引流2次,分别引流出1400ml和1350ml漏出液。此后胸腔积液消退,肺部淤血好转。可高枕卧位入睡,胸憋气短等症状明显减轻。

(3)对症支持治疗:

纠正低白蛋白血症,予补充白蛋白。纠正贫血:口服琥珀酸亚铁0.2g tid、输注浓缩红细胞4个单位,血红蛋白由61g/L提高到83g/L。

2.外科手术治疗

在心衰症状减轻,体温正常4周后,于2006年11月27日行“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左室流出道疏通、室间隔开槽术”。

(1)术中见

二尖瓣二叶均增厚,前叶增厚呈菜花样改变,心房面瓣叶上有赘生物,部分呈溃烂、钙化样改变,腱索粗,二尖瓣环大致正常。主动脉瓣三叶,右叶边缘中点心室面有2mm×2mm×2mm小赘生物附着。室间隔增厚,以基底部为著(25mm),自主动脉切口行室间隔开槽术。三尖瓣环大,行环缩术至29mm大小。

(2)术后病理结果(图2)

①二尖瓣:瓣叶增厚,前叶及后叶遍布灰黄色突起。病理诊断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②室间隔心肌组织:局部内膜灰白增厚,一处呈灰黄色。病理诊断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细胞肥大、变性,局部排列紊乱,符合肥厚型心肌病的改变。

图2 手术切除的心肌和瓣膜病理检查结果

(3)术后效果评价

胸憋气短症状完全缓解;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术后1周血象恢复正常,血红蛋白基本恢复正常(表1)。

表1 手术前后血常规的改变

(4)超声心动图

手术当日左室流出道内径基本恢复正常,流速由术前的4.8m/s降至2.3m/s。术后1周复查UCG,各房室大小恢复正常,左房前后径35mm,左室舒张末前后径40mm,室间隔最大厚度由术前的33mm减少到22mm,左室流出道内径正常,二尖瓣机械瓣功能正常。

(5)心电图(图3、图4)

窦性心律,心率100次/分,ST-T异常。

图3 术后当日心电图(2006-11-27)

图4 术后第7天心电图(2006-12-04)

(6)长期随访结果

患者术后至今已7年余,在口服美托洛尔的情况下,长期维持稳定的病情,未再因心脏原因住院。因家庭原因患者未再来我院复查UCG。

小结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左心室中部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 下一篇:病例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单纯舒张性心力衰竭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