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位54岁的男性患者于2008年3月28日来我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时,已经历了3次生死考验。最初于2004年,患者无明显诱因于休息时出现晕厥,意识丧失,持续约1分钟,自行苏醒,无四肢抽搐及二便失禁。这种严重的症状当时并未引起患者本人和家属的重视,也未就诊。2007年12月患者无诱因突发心悸、胸闷,伴大汗、后背部疼痛,无意识丧失,就诊于当地医院,心电图显示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经静脉应用胺碘酮而成功转复窦性心律,转复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心尖部室壁瘤形成伴心尖部附壁血栓。这一诊断仍然没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也未服药治疗。大约4个月后,2008年3月14日,患者再次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不伴胸痛、意识丧失,至当地医院再次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图1),静脉胺碘酮未能复律,给予电复律成功。复律后曾用临时起搏器治疗数日。经历了这次电击复律和临时起搏器治疗,患者终于认识到病情的严重性,自3月18日起,患者坚持口服胺碘酮、华法林、美托洛尔等药物治疗,未再发作上述症状。为明确诊治患者才来我院就诊并被收住院。患者1年前曾患乙型病毒性肝炎;吸烟史20年,40支/日;饮酒史15年,500~1000g白酒/日;其父患有冠心病。

图1 外院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速(2008年3月14日23:50)
入院查体
神志清,血压120/75mmHg;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脏浊音界向左下略扩大;心率53次/分,律齐,未闻及心脏杂音,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
入院时cTnI高(0.993ng/ml),1周后复查降至正常值0.04ng/ml以下;CK、CK-MB均正常;NT-proBNP升高(1078.2fmol/ml);甲状腺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血常规、ESR、ASO、RF等均正常。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ST-T改变(图2)。

图2 入院后心电图(2008年4月11日)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48次/分,最慢心率40次/分,最快心率76次/分,24小时室性期前收缩104次(部分成对),ST-T改变。
心脏远达片示:两肺纹理重,左房室增大为主,心胸比0.59。
超声心动图示:各房室内径正常范围,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55mm,左室中部心肌肥厚,室间隔中部厚约20mm,左室侧壁中段厚约25mm,致左室腔中部狭窄,内径约10mm,狭窄处探及高速血流(约3.0m/s),左室心尖部向外膨出,范围约35mm×37mm,其中可探及14mm×15mm大小的中高回声团块(图3),左心室腔整体呈“葫芦”形(图4),估测左室射血分数约50%,考虑为左心室中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心尖部室壁瘤形成。

图3 超声心动图示心尖部强回声光团

图4 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腔呈“葫芦”形
静息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示:左心室腔扩大,广泛心尖部、下后壁血流灌注受损(图5)。
冠状动脉造影(图6~图8)示:右冠状动脉全程呈扩张性改变;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偏细,中端肌桥,收缩期压迫管腔致60%狭窄;心尖部到心底部压差60~70mmHg。

图5 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示:左心室腔扩大,心尖部和下后壁广泛血流灌注受损

图6 冠脉造影:LAD偏细

图7 冠脉造影:RCA全程扩张性改变

图8 左室造影:左室腔呈“葫芦”形
心脏磁共振检查(图9~图12)示:左心室中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室壁瘤形成,主要累及左室心尖部。

图9 MRI左室长轴位:左室中部心肌明显肥厚,心尖部室壁瘤形成(收缩末期)

图10 MRI左室长轴:舒张末期左室仍呈“葫芦”形

图11 MRI左室矢状位:收缩末期左室中部梗阻明显

图12 MRI左室矢状位:舒张末期左室仍呈“葫芦”形
针对该患者的病情特点,其治疗的主要目标是:①预防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和猝死;②防止发生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③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④纠正异常的心脏结构异常;⑤防止心室重构的进展。
药物治疗的选择:在既往口服胺碘酮的基础上,继续口服胺碘酮0.2g qd,加用美托洛尔12.5mg bid,以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和猝死;口服呋塞米20mg qod,伊迈格20mg qod等利尿剂和氯化钾缓释片补钾治疗;口服ACEI(卡托普利6.25mg bid)、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20mg qd)预防心室重构;口服抗凝药华法林预防血栓栓塞,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非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①外科手术矫治:可切除部分肥厚心肌,解除左心室中部梗阻,在保证左室容积的情况下行室壁瘤折叠术,从而纠正心脏结构的异常,但手术难度大。②植入型自动转复除颤器(ICD)植入:作为猝死的二级预防,如果患者心脏结构的异常不能纠正,则植入ICD有绝对适应证。但ICD只能解决室性心动过速对生命的威胁,不能解除左室中部梗阻,亦不能改善心功能,并非首选;且患者拒绝植入ICD。③心脏移植:该患者有左心室中部梗阻,心尖部室壁瘤形成,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如单纯切除室壁瘤,则可能使手术后左心室容积太小,不能维持足够的心输出量,患者将难以生存,而且室性心动过速还可能发作,若行心脏移植术,可一并解决上述问题;但患者本人及家属难以接受心脏移植术。
经过我院心血管内科、外科、超声科、放射科、核医学科等多科室联合讨论认为,最适宜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治疗。2008年6月10日,患者于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壁瘤折叠+左室成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见左室心尖部菲薄,呈反常运动,瘤颈部心肌明显肥厚。切除瘤颈部部分肥厚心肌,松解左心室体部,清除室壁瘤内血栓,在保证左心室容积的情况下折叠缝合瘤体;术中测右冠状动脉血流缓慢,故同时行升主动脉-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取大隐静脉为血管材料)。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一周后出院。
病理分析:取术中切除心肌组织(大小约3cm×2cm×1cm)送病理,大体所见:局部心内膜灰白增厚,部分肌层见大量纤维组织。镜下可见:大片瘢痕组织(箭头所示)形成,瘢痕内主要为胶原蛋白,非瘢痕区心肌细胞基本正常,未见心肌细胞肥大及排列紊乱;供应梗死区的小冠状动脉(黑色箭头所指)呈肥厚型心肌病的血管改变,主要表现为纤维肌性增厚、狭窄,部分血管中膜肥厚、狭窄;对该血管进行弹力纤维特殊染色,可见增生的弹力纤维,导致内膜增厚、管腔狭窄(图13)。
术后随访:术后4个月随访,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未再发作室速及晕厥,无心血管事件。患者长期坚持口服胺碘酮0.2g qd、卡托普利6.25mg bid、美托洛尔(倍他乐克)25mg bid、阿司匹林100mg qd、螺内酯20mg qd、氢氯噻嗪50mg qd、欣康20mg bid及口服门冬氨酸钾镁(潘南金)等。术后4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图14):左室心尖部回声增强,运动减低,余室壁运动可;收缩期左室中部偏窄;梗阻较术前明显减轻,左室舒张末容积60ml,左室收缩末容积24ml;左室舒张末内径47mm,LVEF 60%;X线胸片:两肺纹理重,心胸比0.54;心电图(图15):窦性心率,T波改变;Holter:窦性心律,平均心率65次/分,最慢心率51次/分,最快心率100次/分;室性异位搏动1017次/24小时,偶见成对;ST-T改变。

图13 心脏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A、HE(×20):可见大片瘢痕(箭头所示)形成,瘢痕内主要为胶原蛋白;B、HE(×200):瘢痕区(梗死区)心肌组织(白色箭头)与非瘢痕区心肌组织(黑色箭头)的对比;C、HE(×200):下面是梗死区(白色箭头),供应梗死区的小冠状动脉(黑色箭头)呈HCM的血管改变,主要表现为纤维肌性增厚、狭窄,部分血管中膜肥厚、狭窄;D、弹力纤维特殊染色(×200):箭头所示为增生的弹力纤维,导致内膜增厚、管腔狭窄

图14 术后4个月超声心动图(四腔心):左室中部梗阻较术前明显减轻

图15 术后4个月心电图:同术前相比,T波导致略加深,余变化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