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嵌顿胃底间质瘤伴出血内镜下治疗
病例 嵌顿胃底间质瘤伴出血内镜下治疗
作者
薛寒冰
案例诊断
胃底间质瘤
导读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发病率约为(2~4)/10万,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其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的原发部位是胃和小肠,其次是结、直肠和食管,还可以发生于网膜、系膜和后腹膜等胃肠道外部位。

过去对GIST未能正确认识,一直将其当作平滑肌瘤或神经鞘瘤。近十年来随着电镜、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和对其深入研究,已证实GIST为来自胃肠道起搏细胞的一种未定向分化的肿瘤。由于间质瘤有假包膜包裹,而且很少向周围组织浸润,在未出现转移之前,一般只需对肿瘤进行完整切除。

病历摘要

一般情况

患者,女,48岁,入院日期:2012-01-31。

主诉

反复黑便20余天,加重1天。

简要病史

患者入院前20余天开始反复出现黑便,入院前一天病情加重,黑便量约600ml,并伴头昏、心慌,收入我院进行治疗。

患者既往无吸烟、饮酒史。否认肝炎病史,发病前无NSAIDs服用史。

入院时血压110/70mmHg,脉搏90次/min,查体见轻度贫血貌,腹部无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

血红蛋白80g/L。

治疗过程

入院后立即予输血、补液,在生命体征平稳时行胃镜检查。镜下见一胃底隆起病变嵌顿进入十二指肠球部,怀疑为胃底-十二指肠黏膜桥病变伴出血。翌日在麻醉下进行第二次胃镜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变,在内镜下进入十二指肠球部后,并通过充分注气及改变体位后成功地使该病变回复到胃腔,发现其为一带蒂的黏膜下隆起病变,疑诊为胃间质瘤伴表面深凹溃疡出血。由于病变带有明显的蒂,故我们考虑使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对其进行治疗,术中未见明显出血,手术顺利(图1)。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3天后出院。

图1 嵌顿胃底间质瘤伴出血的内镜下所见及治疗

术后结合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胃间质瘤,肿瘤包膜完整。

诊治体会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专家点评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胃癌术后-输出袢近端溃疡(Forrest Ⅱa)内镜下止血术 下一篇:病例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中出血处理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