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残胃吻合口鞍部出血(Forrest Ⅰb)内镜下止血治疗术
病例 残胃吻合口鞍部出血(Forrest Ⅰb)内镜下止血治疗术
作者
张其德
案例诊断
残胃吻合口鞍部出血
导读

十二指肠溃疡首次手术行胃大部切除若范围不够充分,胃窦部黏膜剔除不彻底及输入袢过长等都有可能导致术后溃疡复发,其部位多在吻合口对侧空肠壁,严重时可并发出血。约10%的患者会出现轻重不一的消化道症状:如吻合口溃疡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有较高的死亡率和病因误诊率。一般建议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出血后24小时内进行胃镜检查,既可获得病因诊断,又能在内镜下行止血治疗,重点观察残胃、吻合口、输入袢和输出袢等,必要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有研究认为吻合口溃疡发生部位与手术方式有关系,毕Ⅰ式者以胃侧多见,毕Ⅱ式者以空肠侧较多见。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吻合口不具备括约肌功能,十二指肠液反流入残胃腔内,十二指肠液中含有胆汁及溶血卵磷脂等清除正常胃黏膜表面的黏液,溶解上皮细胞的脂蛋白层导致H+逆弥散,出现自身消化,导致吻合口、残胃黏膜损害。尤其是吻合口附近黏膜损害,发生率高达50%,从而引起较高的上消化道出血比例。除了与十二指肠液破坏胃黏膜屏障有关外,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泌素水平下降也有关系,残胃黏膜失去或者减少了胃泌素强固胃黏膜屏障、营养胃黏膜上皮细胞和抵抗H+逆弥散等作用。

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的最好时机是在出血后24小时内进行。术前使用PPI联合镜下治疗,效果更佳。常用内镜下的止血方法有黏膜下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溶液、氩离子凝固术、金属钛夹、热凝钳止血、外科手术等。指南及研究证实联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治疗。

病历摘要

一般情况

患者陈××,男,56岁,胃镜检查时间2012-08-04。

主诉

呕血、便血间歇性发作14小时。

简要病史

患者当日晨起9点无明显诱因排暗红色血便3次,每次量约300ml,见血块夹杂,无腹痛、恶心、呕吐、呕血,尿量偏少,遂至外院就诊,予抑酸、输血、止血、补液等支持治疗。晚上9点左右患者出现呕血,呕吐鲜红色血液约400ml,排暗红色血便1次,量约300ml,夹杂血块,伴头晕、乏力,无神志改变,贫血貌,拟诊上消化道出血收入我科。

入院时血压120/65mmHg,脉搏76次/min,查体:贫血貌,剑突下脐上轻压痛。

辅助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11.27×109/L,红细胞1.92×1012/L,血红蛋白46g/L,血细胞比容0.157;肾功能示尿素36.6mmol/L,肌酐495.7μmol/L;钠134.5mmol/L,氯108.1mmol/L,钙1.88mmol/L;凝血功能示凝血酶原时间16.6秒,凝血酶时间21.6秒。

既往有“慢性肾功能不全”9个月;有“高血压病”2年,平时服用“氨氯地平5mg每日1次”,血压控制尚可;有“痛风”2年余,未规律服药,疼痛时自行服用“泼尼松”缓解症状;否认“糖尿病、肝炎”等病史。15年前曾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行外科手术,20余年前曾有“血吸虫感染”史。否认外伤史,有输血史。

治疗过程

入院后予以生命体征监测、输血、补液,在生命体征平稳后次日上午行急诊胃镜检查:将带有副冲水功能的治疗型内镜前端装上透明帽后插入胃腔,镜下见残胃腔内较多暗红色血性液体及血凝块,反复吸引后观察,吻合口鞍部见血管裸露伴涌状渗血,周围黏膜充血糜烂,伴自发性出血。直视下于出血灶边黏膜下反复多点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水溶液,每点约4mL,使周围黏膜隆起,再用热电凝钳钳夹出血灶,轻提后反复电凝止血,创面结痂发白,并电凝周围充血灶,使其呈苍白色(图1)。根据内镜检查结果,确定诊断为:残胃吻合口鞍部溃疡伴出血(Forrest Ⅰb)。内镜下成功止血治疗后未再有呕血及血便,2周后内镜复查见创面呈溃疡样改变,未见活动性出血(图2)。

A.吻合口鞍部血管出血

B. 1∶10 000肾上腺素水溶液注射

C.热电凝钳钳住后轻提起电凝

D.冲水后观察创面结痂

E.创面结痂

F.确认结痂,无出血灶

图1 残胃吻合口鞍部溃疡伴出血的内镜下诊治

诊治体会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专家点评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吻合口小动脉出血 下一篇:病例 胃体下部毛细血管扩张伴出血内镜下止血夹止血术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