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是消化内科常见的坏死性炎性病变,反复周期性上腹部疼痛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发病缓慢,病程长。其发病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②Hp感染;③NSAIDs作用;④胃黏膜屏障防御机制受损;⑤不良的心理、应激性事件、不良的生活嗜好也是促进本病发展的危险因素。胃镜检查是临床中最常用的诊断胃溃疡的方法,随着国内消化内镜技术的大力发展,通过胃镜检查检出的胃溃疡不断增加。出血是胃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伴活动性出血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甚至出现头晕、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的失血性休克等症状,为内科急症,胃溃疡出血约占所有上消化道出血的35%。急性胃溃疡出血是临床常见病,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危及生命,患者一旦出现上述休克早期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治疗,途中注意脉搏、体温、呼吸等重要生命体征,必要时可给予镇静剂,若出血较多,立即给予静脉补液。
目前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对于胃溃疡出血患者,大部分经内科系统治疗后能够达到出血停止、病灶愈合的效果,但传统药物治疗胃溃疡出血止血治疗后再出血率较高,而内镜下止血可使用电凝、激光、药物、钛夹等,均取得很好效果。对于活动性出血,外科手术止血创伤大,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显著,急诊内镜止血方法已成为首选的止血措施,广泛应用。内镜下钛夹止血方法因其安全、简便、有效及再发出血率低的优点已在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中普遍应用。
一般情况
患者女,59岁,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
主诉
反复上腹部疼痛3天,呕血伴心慌1天。
简要病史
患者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为持续性隐痛,改变体位不能缓解,1天前出现呕血,为暗红色血液,总量约300ml,呕血后腹痛稍缓解,但出现头昏、心慌,为求治疗来我院消化科。
入院时血压100/70mmHg,脉搏102次/分,查体见轻度贫血貌,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余腹无阳性体征。辅助检查:血红蛋白84g/L。入院后立即予抑酸、护胃,并对症输血、补液等稳定患者循环系统,在生命体征平稳后行急诊胃镜检查并拟行内镜下止血术。经过胃镜检查发现患者胃窦部有一溃疡,伴活动性出血,出血速度较快。通过活检孔道缓缓插入金属钛夹,调整好角度准确对准溃疡病灶两侧释放钳夹,予金属钛夹1枚夹闭溃疡病灶,生理盐水冲洗后钛夹前方可见少量出血,在第1枚钛夹的前方放置第2枚钛夹,反复冲水确认没有活动性出血,退镜(图1)。患者住院观察1周后即顺利出院,随访1月余患者未再次出血。

A.胃窦部可见一溃疡伴活动性出血

B.放置第一枚钛夹后,出血基本停止

C.第二枚钛夹放置后,冲水确认没有活动性出血
图1 内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