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早期食管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病例 早期食管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作者
施斌
案例诊断
早期食管癌
导读

近年来,食管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10%,主要原因是由于就诊的病例多为中晚期。而早期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高达90%左右,因此开展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防治食管癌的关键措施。食管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对此进行有效治疗,有助于切断癌前病变的发展趋势,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

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技术及光学染色技术(NBI)的不断发展,使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内镜治疗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重要手段,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处理原则与早期食管癌相同,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分片黏膜切除(EP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内镜治疗方法。其中ESD由于可完整切除直径大于2cm的病灶,便于病理评估,故是最佳的内镜治疗手段。但其操作难度较高,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本病例采用的多环黏膜切除术是基于COOK公司生产的Duette多环黏膜切除器的一项治疗早期食管癌黏膜切除的内镜技术,与ESD相比,操作简便、快速,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等)发生率较低,易于推广普及;而且较常规EPMR技术病灶残留率相对较低。

病历摘要

一般情况:患者狄××,女,65岁,内镜下治疗时间2012-03-01。

主诉:胸骨后不适1个月。

简要病史:患者因胸骨后不适1个月在外院就诊,胃镜提示食管距门齿27~32cm左侧壁及后壁黏膜粗糙,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为行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入院后行超声内镜检查未见明显的阳性发现。复查胃镜示食管距门齿27~32cm左侧壁及后壁黏膜粗糙,活检病理仍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征求患者及家属意见后决定行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切除病灶。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长期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血压控制尚可。

治疗过程

排除手术禁忌后,于2012-03-01全麻下行胃镜检查。镜下见食管距门齿27~32cm左侧壁及后壁黏膜粗糙,NBI下显示病灶区色泽较深,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清晰,予多环黏膜切除装置(Duette,COOK公司)自带的圈套器头端在病灶外0.5cm进行电凝,标记出病灶范围。将圈套器预装入胃镜的活检孔道,将病变黏膜吸入多环帽,释放橡胶环。将圈套器套在橡胶环下端,采用电凝切除套扎后的黏膜。如此重复操作,直至病灶完全切除。术中渗血,可局部喷洒肾上腺素(1︰10000),或用圈套器头端或热活检钳烧灼止血。操作完成后对切口行仔细检查,确认所有标记点均被切除,并予圈套器头端或热活检钳处理暴露血管(图1)。取出标本,体外拼接固定后送病理检查。

术后禁食1天,第二天起流质饮食,常规予质子泵抑制剂(PPI)抑酸治疗,无呕血等消化道出血表现。术后病理提示食管局灶鳞状上皮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A.白光所见

B.NBI所见

C.白光下病灶边缘

D.病灶切除后

图1 早期食管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诊治体会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专家点评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食管平滑肌瘤隧道法剥离 下一篇:病例 贲门失弛缓症POEM术中食管黏膜下隧道内出血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