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肝硬化患者中有40%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而门静脉高压症主要是由肝硬化引起,亦是肝硬化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之一。门静脉高压症的直接后果是门静脉与体循环之间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开放,在门-体侧支循环中最具临床意义的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为门静脉系的胃左静脉、胃短静脉与腔静脉系的奇静脉之间胃底和食管黏膜下静脉开放。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可因粗糙食物、化学性刺激及腹内压增高等因素而引起,多突然发生呕血和(或)黑便,突出特点为出血量较大、来势迅猛、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如不及时治疗,可因急性大出血导致严重后果,成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致死原因。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止血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止血、气囊压迫止血、内镜治疗、外科手术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随着内镜技术和器械的不断进步,内镜下治疗不但能达到止血的目的,而且可有效防止早期再出血,目前已成为控制急性出血的首选方法,成功率可达80%~90%,根据不同的情况可单独或联合使用内镜直视下注射硬化剂、皮圈套扎、组织黏合剂(用于胃底静脉曲张)。
一般情况:患者卜××,男,35岁,第一次胃镜检查时间2012-1-16。
主诉:食欲缺乏10天,呕血15小时。
简要病史:10天前饮酒后出现食欲缺乏,伴腹胀,无腹痛,无呕血、黑便,未予重视,15小时前再次饮酒并进食尖锐食物(瓜子)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混有暗红色血凝块,量约500ml,在就诊路途中又先后呕血约8次,量约2000ml,为暗红色血液,含有血凝块,期间排暗红色血便1次,量约200ml,伴头晕、心慌、大汗,无意识丧失及大小便失禁。
患者既往有大量饮酒史10年,近5年来折合酒精量96g/d;否认肝炎病史;发病前无NSAIDs药物服用史。
入院时查体:脉搏120次/分,血压80/50mmHg,重度贫血貌,皮肤巩膜黄染,心肺查体无阳性体征,腹部膨隆,无压痛,肝未触及,脾肋下2cm可触及,质硬,无压痛,移动性浊音阳性。急诊辅助检查:WBC 7.78×109/L,Hb 49g/L,PLT 76×109/L;凝血常规PT 28.2秒,PA 38%;肝功能TBIL 38.9mmol/L,DBIL 17.4mmol/L,IBIL 21.5mmol/L,ALT正常,AST 122U/L,GGT 144U/L,ALB 26.3g/L,乙肝标志物为“小三阳”。
入院后补充血容量、输血,生长抑素及埃索美拉唑维持泵点,泵点多巴胺维持血压在90/60mmHg,交代病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积极行急诊胃镜。
镜下发现距门齿22cm始食管四壁有4条蓝色曲张静脉,迂曲呈蛇形、串珠样延伸至贲门,红色征阳性,距门齿约40cm食管后壁一曲张静脉上可见一裂口,鲜血不断涌出,应用COOK套扎器对曲张静脉自贲门向上行套扎治疗,术中顺利,术后未见活动性出血(图1)。根据内镜检查结果,确定诊断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治疗后予抑酸、降门脉压及对症支持治疗未再有呕血、黑便。

图1 乙肝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诊内镜套扎治疗术
A.食管静脉曲张;

图1 乙肝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诊内镜套扎治疗术
B.活动性出血;

图1 乙肝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诊内镜套扎治疗术
C.内镜下套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