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40岁,因“发作性视物成双2年、言语不利8个月,眩晕伴视物变形20天”于2010年1月30日入院。2年前于妊娠期无明确诱因地反复突发性视物成双,每次症状持续约2~3分钟后自行缓解,症状反复发作约10次,发作时肢体活动正常。8个月前,患者于行走时突发言语不能,表现为不能说话和朗读,但可听懂别人讲话,视物变形,持续约1小时后症状缓解。在某医院检查发现: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ies,ACL)阳性、血小板减少,颅脑CT发现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考虑为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长期给予低分子肝素40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近3个月改为20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临床症状稳定。20天前用电脑时突发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和频繁呕吐,呕吐呈非喷射状,呕吐物为非咖啡色胃内容物,自诉视物变形,不敢睁眼及向左转头。于邻近医院住院治疗,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及倍他司汀片、盐酸地芬尼多片、硫酸羟基氯喹、阿司匹林肠溶片、丁苯肽软胶囊等药物治疗,眩晕较前缓解。
既往史
反复习惯性流产5年,最短流产孕期2个月,最长流产孕期5个月,至今共流产4次。食“螃蟹”过敏。
家族史
母亲有血小板减少、习惯性流产史。
入院查体
双侧血压100/70mmHg,心肺查体未见异常。意识清楚,言语流利,情感、智能检查粗测正常,眼底:视乳头边界清楚,色淡红,动脉反光增强呈银丝样,可见明显动静脉压痕,无局部水肿、渗出、出血样改变,无明显动脉血管中断或串珠样改变。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眼动充分,侧视可见不持续、快相向右、粗大水平眼震,双侧额、面纹对称,眼睑闭合有力,示齿、鼓腮有力,伸舌居中,悬雍垂居中,双侧软腭活动度一致,咽反射存在,转颈、耸肩有力。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适中,膝反射活跃,双侧Hoffmann、Rossolimo阳性,双侧Babinski征阳性;共济运动检查均正常,Romberg征阴性。无深浅感觉障碍。无脑膜刺激征。右锁骨下动脉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入院前辅助检查
2009年7月27日颅脑MRI示,左侧小脑半球、左额顶叶皮质下、左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灶(急性-亚急性期),双侧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多发软化灶。2010年1月13日颅脑MRI示,右侧小脑半球、右侧脑桥、右侧基底节、双侧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2010年1月13日经颅多普勒超声示,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稍减慢,右侧为著;双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稍减慢。2009年7月27日ACL-IgG型阳性,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s,LA)52.1秒(正常值27~41秒)。多次血小板计数在(74~118)×109/L。
入院后辅助检查
多次血小板计数在(133~147)×109/L。ESR 32mm/h。ACL正常。抗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s,SS)抗体-A(+),抗线粒体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1~V5导联的T波倒置。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三尖瓣少量反流。2010年2月2日经颅多普勒超声显示,颈部及颅内血管超声大致正常。CT灌注成像未见明显异常。2010年2月4日颅脑MRI:脑内多发性缺血梗死和软化灶(图1),MRA未见明显异常。2010年2月5日DSA结果回报:右颈内动脉C4段迂曲。双下肢彩色超声:双下肢深静脉未见血栓形成,双侧下肢动脉未见异常。

图1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脑梗死患者颅脑MRI横断面扫面T2加权像
A.显示左侧放射冠长T2信号(箭头);B.右侧基底节点状长T2信号(箭头)
临床诊断
APS、脑梗死。
治疗
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监测国际标准化值(INR),调整药物剂量,控制INR在2.0~3.0间;建议给予激素等免疫调节治疗,患者因怕体重增加而拒绝激素治疗。住院治疗2周后,患者头晕、视物旋转及视物变形等症状完全缓解。患者出院。出院后继续服用华法林治疗,定期监测INR。2个月后随访患者症状无复发及新发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