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47岁,主因“头痛伴左侧肢体力弱2日”于2010年7月18日收住入院。患者于2010年7月16日出现两侧颞部疼痛,持续性,伴头晕,视物模糊,无黑矇,左侧肢体乏力,左上肢不能持物,行走跛行,无视物旋转,无复视,无恶心呕吐,无意识丧失。患者未及时就诊,次日患者左侧肢体力弱加重,不能行走,同时伴有言语不利,来我院急诊就诊,查颅脑MRI及DWI(2010年7月18日)示:左侧额叶及右侧顶叶急性多发性脑梗死(图1),以“急性脑梗死”收入院。

图1 磁共振弥散成像(DWI)(2010年7月18日)提示右侧额叶及左侧顶叶急性脑梗死(箭头)
既往史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病史、心脏病史及肾病史。
个人史
吸烟2年,每天3~5支,无饮酒习惯。右利手。
家族史
父母亲均死于卒中。
入院查体
血压:140/104mmHg,双侧血压无差异,心肺腹检查无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清,运动性失语,理解力及定向力正常,精神软,颈软,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左侧上肢肌力1级,左侧下肢肌力1级,右侧上肢肌力5级,右侧下肢体肌力5级,双侧深浅感觉对称,共济运动无异常,左侧Babinski征阳性,右侧Babinski征阴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分。
辅助检查
化验检查血常规、血糖、血脂、ESR、抗核抗体全套、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均正常范围。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2010年7月20日):左室舒张功能减退,二三尖瓣轻度反流。颈动脉多普勒超声(2010年7月20日):未见异常。
颅脑MRA(2010年7月21日):未见明显异常。
全脑血管造影(DSA)(2010年7月23日):颅内外血管未见明显异常(图2)。

图2 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2010年7月23日)
A、C:右颈内动脉颅内段正侧位成像,前交通动脉未开放,右侧大脑前动脉为优势大脑前动脉(箭头);B、D:左颈内动脉颅内段正侧位成像,未见明显血管狭窄;E.右颈内动脉颅外段侧位成像未见颈内动脉狭窄;F.左颈内动脉颅外段侧位成像未见颈内动脉狭窄
经食管彩色超声(TEE)(2010年8月3日):主动脉弓后壁探及2.1cm×0.7cm的低回声斑块,合并血栓形成(图3)。

图3 经食管心脏彩色超声图像(2010年8月3日):主动脉弓后壁低回声斑块(箭头),斑块大小:2.1cm×0.7cm,合并血栓形成
诊断
急性多发性脑梗死、双侧颈内动脉系统。
病因分型
动脉粥样硬化性,责任动脉为主动脉弓溃疡斑块。
发病机制
动脉到动脉栓塞。
患者入院(2010年7月18日)后按照常规脑梗死急性指南推荐方案给予稳定斑块治疗:阿托伐他汀片20mg,每天一次;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片300mg,每天一次;抗凝治疗:在经食管超声确定栓子来源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针0.4ml,每12小时皮下注射。经过治疗3周,患者左侧肢体肌力恢复至3级,言语功能好转,NIHSS评分5分。后转康复科行肢体康复治疗,以氯吡格雷片75mg/d,阿托伐他汀片20mg/d带药出院,出院1年后随访,患者已可独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