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62岁,因“反复发作性眩晕1个月”于2009年11月14日入我院神经内科。近1个月开始出现反复发作性头晕,每2~3天发作1次,每次持续5分钟左右,伴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上肢活动后头晕无加重,无肢体活动障碍,与转颈和头位改变无关,遂再次入院。
既往史
无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病史,无吸烟饮酒史。患者于2004年12月11日在本科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诊断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于2004年12月15日局麻下行DSA,结果提示:左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高度狭窄(约80%),左椎动脉无顺向血流,遂征得家属同意后行左侧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形术,跨左侧椎动脉开口置入1枚10mm×40mm Protégé GPS镍钛合金自膨式支架,术后复查DSA检查示无残余狭窄,左侧椎动脉存在顺向血流(图1)。术后3日出院,出院后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300mg/d和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d),1年后改为单纯服用阿司匹林100mg/d。

图1 2004年12月15日第1次左侧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形术前后行DSA检查
A.术前左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高度狭窄,约80%(白箭头),左椎动脉无顺向血流;B.术后支架贴壁良好(白箭头),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通畅,无残余狭窄,左椎动脉顺向血流良好(黑箭头)
入院查体
体温36.7℃,脉搏65次/分,右侧上肢血压110/80mmHg,左侧上肢血压60/0mmHg,左侧桡动脉脉搏不能触及,右侧锁骨下动脉区可闻及收缩期Ⅱ级吹风样杂音,无传导,心肺功能正常。
神经系统检查
意识清楚,语言流利,颅神经检查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以及腱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深浅感觉正常,共济运动正常,Babinski征阴性。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ESR以及凝血功能均正常。
影像学检查
经TCD检查(2009年11月14日),左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左侧锁骨下动脉Ⅲ期盗血,右侧锁骨下动脉狭窄。头部CT检查(2009年11月14日)未见异常。CTA(2009年11月18日)示左侧锁骨下动脉支架置放术后改变,支架断裂,管腔内闭塞(图2)。

图2 第1次左侧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形术后CTA检查(2009年11月18日):左侧锁骨下动脉支架置放术后改变,支架断裂,管腔内闭塞(箭头)
诊断
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支架断裂合并血栓形成。
发病机制
低灌注。
治疗经过
于2009年11月20日局部麻醉下经右股动脉穿刺行DSA检查和左锁骨下动脉再通术,DSA检查提示,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支架完全断裂伴管腔闭塞,通过右侧锁骨下动脉造影,显示向左侧锁骨下动脉明显盗血。征得家属同意后,行左锁骨下动脉再通术,更换8F导鞘,由于支架突入主动脉内,未能将造影导管送入支架开口,故经支架近端网孔将0.035inch交换长度泥鳅导丝穿过闭塞段置于左侧肱动脉。撤出导管,更换8F导引导管,然后沿导丝将6mm×20mm球囊(INVATEC,Italy)送至闭塞处,经12个大气压(1个标准大气压=101 325kPa)压力扩张后DSA显示:左锁骨下动脉再通,残余狭窄50%,左椎动脉顺向血流良好(图3)。术后测量血压,右侧上肢120/70mmHg,左上肢110/80mmHg,眩晕症状消失,重新恢复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300mg/d和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d)。考虑到单纯球囊扩张后,病变处血管再狭窄风险大且断裂的支架片段有可能脱落到降主动脉,故于2009年12月1日再次行左侧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形术,此次顺利将8F导引导管送入断端支架开口,在原支架断裂处置入1枚8mm×20mm球囊扩张式钴铬合金支架(SCUBA,INVATEC,Italy),复查造影显示:支架贴壁良好,无残余狭窄,左侧椎动脉显影良好(图4)。术后5日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阿司匹林300mg/d和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d,术后半年随访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图3 2009年11月20日第2次左侧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形术前后DSA检查
A.术前左侧锁骨下动脉支架完全断裂(白箭头),两段相互分离;B.黑箭头所示右侧锁骨下动脉向左锁骨下动脉明显盗血,白箭头示DSA导管头端;C.术后指引导管未进入断端支架的开口,充盈的6mm×20mm球囊(箭头)恰位于支架闭塞处;D.左锁骨下动脉再通,残余狭窄50%(白箭头)左椎动脉顺向血流良好(黑箭头)

图4 2009年12月1日第3次左侧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形术后DSA检查:支架两端贴壁良好(黑箭头),无残余狭窄,左椎动脉显影良好(白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