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4岁,因“头昏、左下肢乏力3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日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持续性头部昏沉、伴左下肢乏力,行走时左下肢步态拖曳,无意识障碍,无视物成双,无视物旋转、恶心呕吐、饮水呛咳及肢体麻木等,于2010年1月5日入我院治疗。
既往史
2型糖尿病病史9年,予胰岛素控制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在11.0mmol/L以下,高血压病史4年,血压最高170/90mmHg,服用“厄贝沙坦、硝苯地平缓释片、富马酸比索洛尔、盐酸特拉唑嗪”,血压控制在110~130/60~80mmHg之间。
入院查体
右上肢血压146/84mmHg,左上肢血压150/88mmHg,颈动脉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动度正常,听诊呼吸音清,心界叩诊不扩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
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清晰,对答切题,颈软,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3.0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底视乳头无水肿,双眼球居中,各向活动正常,双侧鼻唇沟对称,示齿口角无明显歪斜,饮水无呛咳,伸舌不偏,右侧肢体、左上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左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稍低下,四肢痛温觉、触觉、关节位置觉对称正常存在,双侧肱二头肌腱反射、肱三头肌腱反射、桡反射、膝反射、踝反射(++),左侧Oppenheim征(+),双侧Babinski征(-)。
辅助检查
颅脑64排CT(2010年1月5日)提示右侧大脑半球侧脑室旁低密度影,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right middle cerebral artery,RMCA)M1段闭塞(图1、图2)。

图1 颅脑64排CT提示右侧大脑半球侧脑室旁低密度影(白箭头)

图2 头颈部CTA提示RMCA M1段闭塞(白箭头)
颅脑磁共振成像(MRI)(2010年1月5日)提示右侧颞顶枕叶交界区T1加权像呈长T1信号,T2加权像呈长T2信号、弥散加权像(difus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呈高信号改变,考虑急性缺血性梗死(图3)。

图3 颅脑MRI
A.右侧颞顶枕叶交界区T1加权像呈长T1信号;B.T2加权像呈长T2信号;C.DWI呈高信号改变,考虑急性缺血性梗死(白箭头)
颅脑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2010年1月7日)提示右侧大脑半球梗死区周围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明显减少,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正常,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mit time,MTT)明显延长(图4)。

图4 颅脑CTP
A.右侧大脑半球梗死区周围rCBF明显减少;B.CBV正常;C.MTT明显延长(黑箭头)
脑血管造影(2010年1月15日)提示RMCA M1段远端闭塞(图5)。

图5 全脑血管造影冠状位成像
A.术前RMCA M1段闭塞;B.RMCA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术后RMCA M1段血管再通(白箭头)
入院诊断
①多发脑梗死(右侧颞顶枕叶);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②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③2型糖尿病。
诊疗经过
患者于2010年1月5日入院后立即给予抗自由基损伤(依达拉奉注射液15ml,2次/日),抗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75mg,每日一次;拜阿司匹林肠溶片200mg,每晚一次)治疗。入院后患者5次出现发作性左偏身无力,左侧肢体肌力下降为0级,发作时血压100~105/60~70mmHg,给予多巴胺升压,维持血压在140~150/80~90mmHg,每次在0.5~2小时后肌力恢复至入院时。2010年1月22日行RMCA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手术经过: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常规消毒铺巾,Seldinger法行右侧股动脉穿刺并置入6F血管鞘。6F MPD导引导管置于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段近端,在路图下将 180mm 0.010WIZOM导丝在PROWLER微管辅助下缓慢通过RMCA闭塞段后,撤出微导丝,PROWLER微导管造影见RMCA远端显影良好,遂将300mm 0.014ATW导丝在路图下置于RMCA M2段上干,撤出微导管,先后将1.2mm×15.0mm Maverick、1.5mm×8.0mm Monorail、2.0mm×14.0mm INVATEC球囊置于RMCA M1段进行缓慢扩张,造影见病变处显影良好,无残余狭窄,因血管扭曲,支架不能顺利到位,未能安置支架(见图5)。术后清醒查体发现患者左下肢肌力下降为2~3级,即刻行颅脑CT排除颅内出血。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氯吡格雷75mg,每日一次。拜阿司匹林肠溶片200mg,每晚一次)、抗凝(低分子肝素钠0.4ml,每12小时一次,连用7日)、抗自由基损伤治疗(依达拉奉注射液15ml,每日2次,使用14日)、调脂治疗(辛伐他汀20mg口服,每晚一次),控制血压(尼卡地平注射液微泵静推,控制血压在100/60mmHg左右)。术后第3天(2010年1月25日)复查CT提示右侧侧脑室旁新发梗死灶,CTA提示RMCA M1段管腔通畅,CTP恢复正常(图6~图8)。继续给予上述治疗,辅以肢体康复锻炼,下肢肌力恢复为4级。术后2个月(2010年3月16日)复查CTA提示RMCA M1段管腔狭窄80%(图9)。因家属强烈要求,于2010年3月24日再次行RMCA M1段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因支架无法通过,故未行支架置入术(图10)。第2次术后1个月(2010年4月25日)复查CTA右侧大脑中动脉无明显再狭窄(图11),于2010年4月30日出院,院外按医嘱继续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75mg,每日一次,拜阿司匹林肠溶片200mg,每晚一次)、调脂、降压、降糖治疗,患者一般情况好,未再出现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左下肢肌力恢复至5-级。

图6 术后第3天颅脑CT:提示右侧侧脑室旁新发梗死灶(白箭头)(A、B)

图7 术后第3天颅脑CTP:恢复正常(白箭头)(A~C)

图8 术后第3天颅脑CTA:提示RMCA M1段管腔通畅(白箭头)

图9 术后2个月颅脑CTA:提示RMCA M1段管腔再狭窄
A.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白箭头);B.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成像(黑箭头)

图10 第2次RMCA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前、术中及术后全脑血管造影冠状位成像
A.术前RMCA M1段重度狭窄;B.术中进行狭窄处球囊扩张;C.术后RMCA M1段狭窄明显改善(白箭头)

图11 第2次RMCA球囊扩张术后1个月颅脑CTA:提示RMCA M1段无明显再狭窄
A.最大密度投影(MIP)(红箭头);B.容积重建(VR)成像(白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