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29岁,于2013年3月5日入院。
一、主诉
发热12天。
二、病史询问
(一)初步诊断思路及问诊目的
患者男性,年龄相对较轻,近半月出现发热,且有咽痛症状,按常见病优先考虑的原则应将感染性疾病放在首位。感染性疾病中又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因此,问诊目的主要围绕感染性疾病的诱因(原因)、发热持续时间、热型、伴随症状、是否曾抗感染治疗及效果如何等问题展开,以寻找符合感染性疾病表现的证据。
(二)问诊主要内容及目的
1.发病前是否有诱因
下呼吸道感染或肺炎患者常有一定的诱发因素如着凉、误吸、劳累等。
2.是否有伴随症状
如细菌、毒素入血时可伴明显寒战;呼吸系统感染常有咳嗽、咳痰;泌尿系感染常有尿频、尿急、尿痛;消化系统疾病常有恶心呕吐;神经系统疾病常有头痛等症状。
3.热型
某些疾病有特殊热型,根据热型可以诊断,应仔细询问患者的体温变化。
4.入院前诊治情况,效果如何
通过了解院外抗感染治疗的情况来判断疾病性质,并进一步分析药物的选择是否合理,为下一步治疗以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5.既往有何种疾病
某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可能是隐袭性的,在发病过程中有急性加重,如肺结核。其他系统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阑尾炎、肛周脓肿等急性发作期可表现为发热。
6.是否畏光、四肢关节的红、肿、痛;是否有口干、眼干、鼻干;是否有出血倾向;体重是否有变化。
明确有无非感染性发热,如风湿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
7.何种职业,是否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冶游史、不洁注射史。
某些传染性疾病如布氏杆菌病、急性病毒性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可表现发热。
(三)问诊结果及临床分析
患者为会计,既往身体健康。发病前1月曾前往泰国旅游,同行人员无类似表现。否认冶游史,否认不洁注射史,否认牛羊接触史,否认禽类接触史,否认生食水产品史,否认类似患者接触史。发病前4天其女儿发热、咳嗽,现痊愈。本次发病前1天午夜前往机场接机,自觉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最高39.0℃,多于午后出现,无寒战,无咳嗽、咳痰,咽痛,无流涕。曾自服“清开灵、布洛芬”3天,仍发热,后口服“罗红霉素”3天(具体药量不详),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4天,0.6g,每日1次,仍发热,遂来诊。病来无胸闷气短,无尿路刺激症状,无腹痛、腹泻,体温升高时头痛、肌肉酸痛,热退后消失。无头晕,无恶心呕吐。
通过问诊可明确患者既往无呼吸系统疾病,无流行病学接触史;本次发病有受凉这一诱因,后出现发热、畏寒、咽痛,这符合感染性疾病的特点。应在体格检查时重点注意咽部查体、肺部听诊是否存在啰音,并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寻找感染的证据。
评价:这是初次病史采集,由于患者发热时间较长,因此询问比较详细,看似无明显漏洞。患者受凉后发热,唯一伴随症状为咽痛,呼吸系统感染可能性最大,但患者发热时间似乎过长,应用药物效果不佳,是治疗措施不得当,还是有其他隐源性发热因素?这在我们心中留下疑问。
三、体格检查
(一)重点检查内容和目的
患者发热之前有受凉史,之后出现发热、咽痛,考虑上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在对患者进行系统地、全面地检查的同时应重点注意准确测量体温,观察咽部和肺部体征,尤其是啰音。同时也应注意有无其他系统感染,注意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查体。
(二)体格检查结果及临床分析
体温37.5℃,呼吸18次/分,脉搏76次/分,血压120/70mmHg。神志清楚,呼吸平稳,自主体位。周身皮肤未见皮疹、出血点及破溃,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口唇无发绀,咽赤,左侧扁桃体Ⅰ度肿大,无脓苔,咽后壁可见淋巴滤泡,颈软,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双侧呼吸运动一致,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听诊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纯,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痛,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水肿,四肢关节无红肿。
体温37.5℃,咽赤,左扁桃体略大,咽后壁可见淋巴滤泡,体格检查结果与问诊后初步考虑呼吸系统感染的思路相吻合。心脏、腹部、神经系统未见异常,不支持胆系、神经系统、泌尿系、胃肠道感染。进一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明确病变部位、病原学,并判断病情,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评价:病史中患者受凉后发热、咽痛,查体见咽红、扁桃体肿大、咽后壁淋巴滤泡,这都提示此次发病是急性的、感染性的,但这些信息都是非特异性的,对疾病诊断及病原体判断都没能提供有力的证据,体格检查未发现其他系统感染或可引起发热的其他疾病证据。
四、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一)初步检查内容及目的
1.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进一步证实感染性疾病。
2.血清肺炎支原体、军团菌、病毒抗体检查:明确病原。
3.痰菌涂片、痰菌培养:明确病原。
4.肝功能、肾功能:评价病情。
5.胸部影像学、心脏彩超、肝胆脾胰彩超:明确诊断并了解病变部位和范围。
(二)检查结果及临床分析
2013-03-06(入院第二天),相关结果回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7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4.6%,淋巴细胞百分比48.8%(20%~40%),血小板计数184×109/L,异型淋巴细胞:阴性。
2.超敏C-反应蛋白>5.0mg/L,常规C-反应蛋白15.4mg/L,血沉:正常范围。
3.尿常规、便常规正常。
4.痰结核菌涂片:阴性。肺炎支原体抗体IgM:1∶160阳性。肝炎八项:HBsAb阳性,余阴性。
5.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52.9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96.8U/L,余正常。肾功能正常。
6.胸部CT:左肺上叶下舌段可见斑片状磨玻璃影(图1),肝胆脾胰彩超:脾大(脾肋间厚约4.5cm,肋间长15.4cm),胆囊壁毛糙。

图1 胸部CT
重要的检查结果有五项:①末梢血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②胸部CT示左肺上叶磨玻璃影;③肝功能异常,以酶系升高为主;④脾大;⑤肺炎支原体抗体IgM 1∶160阳性。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进一步支持感染性疾病——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诊断,目前病原学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
但有些疑问需要进一步解决:①患者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致病菌为肺炎支原体,院外应用“罗红霉素、左氧氟沙星”,这些都是针对不典型致病菌的药物,但患者仍有发热,原因何在?病原体耐药?治疗不规范?合并其他疾病?混合感染?②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单纯用支原体感染解释不通,是否存在混合感染?或药物性淋巴细胞升高?③患者肝功能异常、脾脏增大原因不清,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外表现?药物性?感染性?血液系统疾病?④患者胸部影像学改变与发热程度似乎不符,如此小斑片影能否引起持久发热?或院外抗感染治疗有效?
进一步的处理应是:①立即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其目的有二,首先是治疗感染,其次是通过治疗明确或修正诊断;②进一步检查明确肝功能异常、脾大原因;③明确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原因。
五、目前诊断
肺炎、急性肝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