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73岁,于2013年3月17日入院。
一、主诉
发热伴咳嗽、咳痰20余天,加重5天。
二、病史询问
(一)初步诊断思路及问诊目的
患者为老年男性,近期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症状,且痰液为黄色脓痰,痰量较大,结合患者病史、症状、辅助检查及体征,首先考虑应为感染性发热的可能性大,且应将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放在首位。因此,问诊目的主要围绕感染性疾病可能的病因与诱因、主要症状的特点、伴随症状、诊疗经过、病情的发展与演变,并详细寻找可能成为有效的疾病鉴别的临床表现,为此次发病提供诊治依据。
(二)问诊主要内容及目的
1.发热开始的时间,发热的程度及频度、发热前是否有受凉、感冒或醉酒史?
发热的程度及频度有利于判断热型,由于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多使用药物干预,所以此热型的临床意义只能用于参考。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常有一定的诱发因素。
2.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进一步明确感染性发热的依据。
3.是否有咳嗽、咳痰及痰液的性质?是否有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皮疹;肌肉关节痛等症状?
如发热伴有咳嗽、咳黄痰则是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依据;详细询问其他系统症状,寻找有效的鉴别诊断依据。
4.入院前是否应用了抗生素?具体药物及剂量?治疗效果如何?
通过了解院外抗感染治疗的情况来判断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并进一步指导药物的选择。
5.既往病史,是否有呼吸系统疾病?
某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可能出现急性加重过程,如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6.传染病接触史、手术史、服药史、职业史?
为传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线索,同时详细询问接触史为诊断提供依据。
(三)问诊结果及临床分析
患者为退休干部,退休后长期在家,否认特殊接触史。既往身体健康,无呼吸系统疾病。本次发病前无明确诱因,发病时测体温最高可达40.0℃,发热前有寒战,给予退热药物(具体用药不详)后,体温可降至正常,伴咳嗽、咳黄色脓痰,量大,较易咳出,曾于当地医院就诊,给予抗感染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上述症状加重遂来就诊。
通过问诊可明确,患者既往无呼吸系统疾病,本次发病以发热为主症,同时伴有咳嗽、咳黄痰等症状,结合病史,符合感染性疾病的特点,应在体格检查时重点注意肺部查体的异常,包括触觉语颤有无增强及减弱,叩诊音的变化及听诊是否存在干湿啰音,并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评价:这次病史采集,未详细问及诊治过程,如患者于当地医院使用的抗生素的种类、剂量及使用时间未详细询问。同时对患者近期身体状态、免疫状态未详细询问。
三、体格检查
(一)重点检查内容和目的
结合患者病史及症状,考虑患者呼吸系统感染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在对患者进行系统地、全面的体格检查同时,应重点注意准确测量体温和肺部体征,尤其是啰音。
(二)体格检查结果及临床分析
体温39.3℃,呼吸19次/分,脉搏96次/分,血压110/80mmHg。口唇及指端无发绀,咽红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肺可闻及大量湿啰音,未闻及干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音弱,心率96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额外心音,无心包摩擦音。腹部、四肢、神经等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体格检查结果与呼吸系统感染的诊断相吻合。其中,体温39.3℃,左下肺大量湿啰音均提示肺部有感染。因此为明确病变部位及治疗方案,进一步行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为诊治提供依据。
四、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一)初步检查内容及目的
1.血常规:进一步证实感染性疾病。
2.痰菌涂片、痰菌培养:明确病原。
3.动脉血气分析:评价病情严重程度。
4.胸部影像学:明确诊断并了解病变部位和范围。
5.T-SPOT.TB检查:进一步明确是否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必要时行纤维支气管镜及病理检查。
(二)检查结果及临床分析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3.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5%,淋巴细胞百分比7.7%,单核细胞百分比6.7%,红细胞计数3.25×1012/L,血红蛋白100g/L,血小板计数335×109/L。
2.痰菌培养:待三天后出结果。T-SPOT.TB检查:阴性。
3.动脉血气分析(未吸氧):pH 7.56,PaCO2 36mmHg,PaO2 72mmHg,HCO3- 32.2mmol/L,BE 9.4mmol/L。
4.胸部影像学:2013年2月22日胸部CT(图1A肺窗,B纵隔窗)示:左肺多发斑片影。2013年3月2日胸部CT(图2A肺窗,B纵隔窗)示:左肺多发斑片影较前范围扩大。2013年3月8日胸部CT(图3A肺窗,B纵隔窗)示:左肺多发斑片及实变影,与2013年3月2日胸部CT比较病变范围进一步扩大,左下肺出现不规则空洞,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少量心包积液。患者入院后,因经济原因拒绝复查胸部CT。

图1 2013年2月22日胸部CT
A肺窗,B纵隔窗

图2 2013年3月2日胸部CT
A肺窗,B纵隔窗

图3 2013年3月8日胸部CT
A肺窗,B纵隔窗
重要的检查结果有三项:①末梢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增高;②胸部影像学示,从2013年2月22日~2013年3月8日,病变进展迅速,从少量渗出性斑片影进展到大面积实变影,进而数日内出现空洞形成;③动脉血氧分压降低。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考虑肺部感染,肺脓肿可能性大,但目前病原学尚不明确。患者发病以来曾给予抗感染治疗(具体不详),但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考虑可能因未能覆盖病原体或疗程不足导致,因此患者仍有发热、咳嗽、咳黄痰等感染迹象。治疗上应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并根据细菌学结果调整抗生素用药。
评价:患者带入的几张胸部CT非常重要,提示了病情进展迅速,由渗出性病变很快进展到坏死空洞性病变。从3月8日到患者入院时3月17日,已间隔9天,此时复查胸部CT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患者因经济原因拒绝复查胸部CT时,没能积极进行劝导,从而可能低估了病情严重程度。此外,对于本例患者,进行纤维支气管镜及病理检查也是非常必要的,灌洗液可进行病原学检查,而且病理还可以排除结核、肿瘤和真菌感染,从治疗角度上,可以吸取痰液,促进痰液排出。但针对本患者,由于考虑其年龄大,存在低氧血症,一般状态较差,故未及早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