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阵发性心前区疼痛2个月
病例 阵发性心前区疼痛2个月
案例诊断
肺栓塞
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74岁,于2013年3月20日入院。

一、主诉

阵发性心前区疼痛2个月,加重1天。

二、病史询问

(一)初步诊断思路及问诊目的

患者老年男性,近2个月来出现胸痛。我们需要考虑胸痛的可能疾病及问诊要素。胸腹痛是临床工作中鉴别诊断较为复杂和困难的症状,因为其涉及的疾病众多,最终的诊断往往要依靠详尽的病史、症状体征的特点及其变化以及完善的辅助检查手段来确诊。就胸痛来说,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纵隔疾病等均可能出现。特定的胸前区疼痛最容易想到的是心血管疾病,尤其对于高龄患者。同样,因为患者高龄,肿瘤性疾病亦应考虑。而胸痛的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是问诊的重点。同时相应的伴随症状如有无咳嗽、发热、呼吸困难、咯血、吞咽困难等有助于鉴别诊断,也要询问。详尽无遗漏的既往病史、个人史等对诊断往往具有意外的帮助。

(二)问诊主要内容及目的

1.胸痛的具体部位、性质、持续时间、有无诱发及缓解因素?

大部分胸痛均有一定的部位。如胸壁疾病的疼痛点往往就是病变部位,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位置多在胸骨后及心前区或剑突下,可伴有左肩及左臂内侧甚至向面颊部的放射痛,胸膜疾病的疼痛往往在侧胸壁等。不同的疼痛性质亦提示不同疾病,烧灼痛常见于食管炎,心绞痛呈压榨并有窒息感,心肌梗死疼痛更加剧烈,胸膜炎则常呈现隐痛、钝痛、刺痛,夹层动脉瘤常呈胸背部的撕裂样剧痛等。经验证实肿瘤、栓塞、梗死所导致的疼痛往往持续,而心绞痛发作时间短暂。心绞痛常发生于心脏负荷增加时,休息后可缓解,食管疾病所致疼痛可在进食时加重等。

2.是否存在某些伴随症状?

胸痛伴有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咯血时常提示呼吸系统疾病,伴有皮肤苍白、大汗、血压下降或休克等时多见于心血管疾病,伴有吞咽困难则提示食管疾病可能。

3.其他一般情况及既往病史、个人史等。

仍要强调详尽无遗漏的既往病史、个人史等对诊断往往具有意外的帮助。

(三)问诊结果及临床分析

患者2月前开始出现活动后心前区闷痛,范围约手掌大小,无放散,无心悸、呼吸困难,休息1~2分钟后可缓解。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针刺样疼痛,部位、程度同前,并向左肩部放射,持续10~15分钟缓解。无发热、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无皮肤苍白、大汗,无反酸、恶心、吞咽困难及腹痛。

既往病史:既往体健,否认慢性内科疾病病史,否认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

从问诊病史来看,患者似乎是一个典型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脏负荷增加时出现胸痛症状,休息后可缓解,入院前一天静息状态下即有症状,提示病情加重。没有其他伴随症状,患者否认基础疾病病史——这不排除患者既往缺乏健康体检,对自己身体状况不清楚可能。无烟酒等不良嗜好,除年龄外目前已知危险因素并不多。基于目前的资料,初步诊断更加倾向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绞痛的诊断。

评价:较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常常诱导接诊医生麻痹大意,只考虑冠心病,心绞痛,形成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初步判断的思维,忽略了胸痛的鉴别诊断。

三、体格检查

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5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30/80mmHg。神志清楚,自主体位。口唇无发绀,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双侧呼吸运动一致,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听诊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75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及异常心音。腹部、四肢、神经等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评价:查体并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同样,心绞痛患者在非发作期可能没有任何体征。这一点目前仍支持心绞痛的诊断。同时,胸痛中需要鉴别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肺栓塞等严重疾病同样可能看不到明确的体征。

四、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4.7%,红细胞计数4.86×1012/L,血红蛋白160g/L,血小板计数176×109/L。

2.尿、便常规未见异常。

3.凝血及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0.89,D-二聚体8500ng/ml。

4.血生化:肌酐115.2μmol/L,余未见异常。

5.心肌酶及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3.9ng/ml,肌钙蛋白0.07ng/ml。

6.B型钠尿肽250pg/ml。

7.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6次/分),心电轴左偏,T波倒置(Ⅱ、aVF),ST-T异常(V3、V4、V5)。

8.心脏超声:右心稍大,右房横径60mm,上下径66mm,二尖瓣口探及反流信号,面积约5.0cm2,三尖瓣口探及反流信号,面积约13.0cm2,最大反流速度425cm/s,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sPAP)为72mmHg。主动脉瓣口探及反流信号,面积约3.3cm2

9.胸部CT:两肺纹理增多,右肺上叶胸膜下见点状钙化影,两肺下叶见条片影,纵隔内见淋巴结钙化。

评价:入院后的辅助检查已经提示患者有D-二聚体升高,并出现右心受累及肺动脉高压等征象就应注意是否为肺栓塞,而不应一味的考虑急性冠脉综合征。

初步诊断及治疗方案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调整方案及治疗

至此,患者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已明确。根据急性肺栓塞的危险分层治疗原则,此例患者虽然血流动力学稳定,但同时存在心肌损伤及右心室功能不全,属于高危(大面积)PTE,有溶栓治疗指征。给予溶栓、抗凝、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对症支持治疗。

1.一般治疗:吸氧、呼吸、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监护等。

2.溶栓:尿激酶25万U,静脉推注20分钟,尿激酶150万U,持续静脉滴注12小时。

3.抗凝:低分子肝素4100U,每日2次,皮下注射,开始抗凝第4天后口服华法林,并监测INR。

4.改善循环:舒血宁7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

5.抗血小板:奥扎格雷钠80mg,每日2次,静脉滴注。

6.祛痰:氨溴索60mg,每日2次,静脉推注。

7.营养心肌:二丁酰环磷腺苷钙4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

8.抗感染:头孢米诺钠2.0g,每日2次,静脉滴注。

转归及最终诊断

溶栓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呼吸困难缓解。第二天即可以平卧,颜面及四肢发绀消失。患者住院8天后,一般状况良好,行走自如,监测INR 2.75,复查心脏超声:右房50mm×69mm,二尖瓣口探及反流信号,面积约5.3cm2,三尖瓣口探及反流信号,面积约7.8cm2,最大反流速度380cm/s,sPAP 58mmHg。主动脉瓣口探及反流信号,面积约2.0cm2。较前有明显的改善,治愈出院。

最终诊断:肺栓塞、Ⅰ型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Ⅰ级

对本例误诊误治的思考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胸闷、胸痛、呼吸困难 下一篇:病例 发热、干咳、盗汗4天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